社会公益方面,宗教在参与社会公益方面有很多的实践和探索。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宗教组织一直在公益慈善事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与宗教的特性是分不开的。任何宗教都强调慈悲济世,并且将其建立在神圣性的基础上,从而具有了超越世俗利益的特质。这种超越性会更多地体现在医疗、教育等事业。从历史上讲,由宗教团体建立公益组织和机构,服务大众,本是社会的常态。古代中国的佛教与道教,自南北朝开始就担负起医疗、教育、信贷、养老、殡葬、道路管理等社会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近代以来的基督宗教,在医疗、教育、体育、慈善等事业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迄今为止,我国许多著名的医院,最早都为宗教界所创。耳熟能详者,如北京的协和医院、成都的华西医院、济南的齐鲁医院,等等。
总体上说,当代中国的宗教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越来越呈现多元态势。首先是宗教信仰者自发的爱心善行,这也是最普遍的慈善活动。但这一类的慈善活动很多是临时举办的,完全依赖宗教信仰者的慈悲与慷慨。第二类的慈善活动是宗教团体的中小型慈善项目。比如,一些寺观教堂根据当地民众的需要,因地制宜建立起专项慈善项目,为社会和谐做出力量独特的贡献,如弃婴收养、麻风病人护理,照顾艾滋病人,等等。这些专项慈善活动,大多属于最为艰苦的领域,没有宗教信仰的支撑,很难维系。第三类的慈善活动就是专业基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坏境的改善,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宗教团体背景的慈善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的特点是规模大,项目多,计划性强,管理规范,宗教背景的慈善基金会在融资、志愿者、遵纪守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无疑会成为整个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部分。
宗教的发展态势:表面繁华,乡村孱弱
身为宗教研究者,平时参访调研较多的,多是宗教发达地区,或宗教活动频繁的场所。因此在言说与写作中,涉及宗教事务,喜欢用“发展”、“繁荣”、“积极作用”词汇。2012年始,我供职的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一个宗教追踪调查项目,以县域和宗教活动场所为对象,拟对中国宗教做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略微走街串巷后,我们便看到了中国宗教的另一面,那就是在很多地区,宗教的表现都很孱弱。
宗教的孱弱首先表现在活动场所的数量上。依据调查设计,我们以县为单位,每种宗教选择3个活动场所,五大教合计调研15个场所。结果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县才具有5种宗教,大多数县的宗教种类在3个左右,有宗教协会的就更少。就宗教活动场所来说,分布最广泛的是伊斯兰教清真寺,其次是基督教、佛教、天主教,道教的场所分布最为稀少。而就场所的数量而言,很多地方全县的宗教活动场所加起来都不足15个。
宗教孱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教职人员的稀少。在很多县,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没有专职的教职人员,一般是在家居士、平信徒负责。而天主教神父与伊斯兰教阿訇,经常是一个人负责几个宗教活动场所。
宗教孱弱的第三个变现是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的贫困。很多宗教活动场所一年的资金流量也就几万元。大多数的阿訇、神父,月工资不足千元,有些地方的阿訇还要兼职做小生意。收入偏低无疑是影响职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很多乡村,宗教供给都处于萎缩状态。随着城镇化的进展,乡村宗教或许会出现萎缩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