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是一个大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样一种唯心主义思想,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该如何应对?
李殿仁:面对当前形势,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实事求是,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
研究历史只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首先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而不能以尚未发生的想象作为依据。历史是不承认“假如”的。
其次,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要采取唯物主义态度认真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作用和影响,从中把握它的本质和主流。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时间,中国人在苦难中觉醒和奋斗,积极探索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君主立宪制、多党制、总统制都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找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这是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也是被事实证明了的历史。今天的中国同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相比,是天壤之别,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是包括我们的对手也不得不承认的历史事实。个别人抓住我们探索过程中的某些失误大做文章,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这是不得人心的。
再次,判断事物的功过是非只能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判断,不能用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去衡量过去的事件和决策。比如说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初期并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根本不承认我们的新政权,我们在联合国连个合法地位都没有,许多国家都不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们在政治上歧视我们,经济上封锁我们,军事上围堵我们,一直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甚至到现在还对我们实行方方面面的封锁和限制。当时那种条件下你怎么对它们开放呢?!就是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下,我们同当时的苏联、东欧,还有承认我们合法地位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展开了全面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以“假设”、“如果”代替已发生的历史事实,以个别事件否定全部历史,以现在的观点看待当时的条件,甚至编造历史、肢解历史、碎片化历史,这样的手法,令人不齿。
《中国社会科学报》: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做哪些工作?
李殿仁:唯物史观是识别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一方面是普及,要在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中注重唯物史观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另一方面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发挥优势,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工作,使这一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始终注重存史、研史、学史和用史。一是要继续把历史的研究作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以正视听。二是要扎实推进形式多样的、全民性的正史普及,特别是要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军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弘扬这个优良传统,把学史用史提到全局高度,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应把这些号召切实贯彻到工作学习之中。
要主动作为,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当前文化多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理研究,通过理论阐释、史料分析、实证研究、文本分析等进行全面的透视,以生动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向社会传达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研究的成果,以去弊解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进而不断赢得人心,巩固阵地,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