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版曾于4月23日刊发《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一文,专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政治诉求等从学理上进行了剖析。本期我们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殿仁中将,从该思潮的传播特点、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等角度,作进一步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版曾于4月23日刊发《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一文,专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政治诉求等从学理上进行了剖析。本期我们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殿仁中将,从该思潮的传播特点、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等角度,作进一步分析。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般地说,历史虚无主义总是以“历史揭秘”为噱头,以“反思历史”、“还原真相”为名扩散传播的,那么当前它有哪些新表现?
李殿仁: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发展到“纠正”社会主义;从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发展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中国人的落后性,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可以说,他们极尽一切手段,肆意歪曲捏造历史,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否定革命、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一是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借以否定革命、“告别革命”。有的竭力渲染革命的“弊病”,公开判定“20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宣扬新中国的历史是“苦难史”;有的宣称革命的结果只是实现了“专制复辟”;还有的认为,如果没有革命,“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
二是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或者把改革说成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资本主义的“补课”。有的还否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生造了一个所谓“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提法。在他们看来,近代中国应当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来取代“半封建”,而不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样就把纠正“左”的错误变成了“纠正”社会主义。
三是质疑“两个不能否定”,故意放大问题、夸大失误和挫折,把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或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虚无”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四是用攻其一点、以偏概全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其本质和主流,把其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如指责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犯了很多错误,对中国的发展进步没有贡献;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等都不应该进行;特别是集中攻击、诬蔑、抹黑毛泽东,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丑化党的领导人和革命前辈。
《中国社会科学报》: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成本变低,各种思潮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微信、微博朋友圈上经常可以看到“‘文革’揭秘”、“党史真相”等字眼,其所谓的“真相”往往令人咋舌。据您了解,全媒体时代这种思潮的传播形式有什么新特点?
李殿仁: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各种传播手段,是这一错误思潮泛滥的一大新特点。现在,体现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主张的言论和作品,可见于专业研究成果、通俗历史读物和讲座、互联网、文学影视美术音乐作品等各种媒介之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其特点是:
传播内容分散化。分门别类、化整为零,通过不同的途径渠道在不同的媒介上传播扩散,使貌似缺乏系统理论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分散的表述中躲过监管而得以广泛传播。
传播形式隐蔽化。常常戴着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面具,粉饰它的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色彩;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把核心观点转化为感性的影视形象和夺人眼球的通俗文字,通过互联网、影视作品和通俗读物等向社会大众传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