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述评(3)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述评

在预设上,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存在性有争议。也许是为了破除所谓“韦伯神话”,即韦伯关于中国缺乏市民社会出现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的论断,罗威廉等学者从社会的各个层面极力想证明中国是存在象征市民社会的“公共领域”的。而由于中国社会构成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矛盾的多面性,一种分析逻辑在对自身结论自圆其说的同时,并不能证明另一种逻辑的失当。

从理论的使用过程看,用“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现象时要先实现理论的“本土化”。罗威廉和魏斐德对汉口是否存在“社区自治”的“公共领域”的争议,其实质是如何区别官方体制内的商务局系统与基层商人精英的自治体制的问题,即“市民社会”中“市民”的界定问题。而黄宗智更是明确指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是早期的西方经历中抽象出来的理想概念,并不适用于中国。马德森指出,中国及亚洲国家应该在“公共领域”方面寻求一种“亚洲文化模式”,而不是仅作历史现象的简单比附。

在研究对象上,多数研究选取的时空主题相对单一。无论是20世纪早期的浙江省,还是东林党人活跃的16世纪晚期的中国,多数学者研究的时间跨度最多几十年的光景,社会矛盾和社会阶级构成比较稳定,社会形态相对单一。偶见如孙立平所做的纵观中国历史的社会研究,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却是以整个中国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其分析和描述是“写意”式的,对市民社会的发生和发展的解释流于宏观。另有一些研究选取的对象是某一具体的社会领域,如乡村教育领域,透过研究作品亦可以隐约看到各阶层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动情况,但其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然在“教育”而不在“社会”,故不能清楚展现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张力。

在结论上,建构中国市民社会要符合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特点。邓正来、景跃进提示,建构中国市民社会要消除几种观念上的误识:一种看法认为,市民社会在性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因此倡导市民社会就是主张和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甚至被认为是鼓吹资本主义;另一种看法认为,强调市民社会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就是不要国家,主张无政府主义;还有一种错误观念,是认为市民社会是对抗国家甚至是反抗国家的—这些误识都会影响我国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对此需要必要的警戒。杨念群认为,中国市民社会的建立并不是以重建新权威为必须手段,也并非以暴力对抗的极端形式拓展“公域”的运行空间,而是在国家维权与社会组织之间寻求协调共存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讲,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注重探寻“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比较吻合于中国近代发展结构中“国家”与“社会”时常处于同构互融状态的历史情况。

讨论与展望

从上述学者的诸多研究中不难发现,中国市民社会本身正在形成中,其典型特征和作用还未充分展露。同样地,对中国市民社会的认识和研究还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这突出地表现在对一些重要范畴和概念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同时,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俗差异较大,加之近代社会矛盾复杂、运动频仍,增加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故研究方法也难以统一。概念和方法的差异导致了研究结果的不同,在尊重研究者劳动的同时,也要仔细分析,尽量摒弃其中的偏见。如韦伯过分地强调西方城市发展的规范性,甚至将西方社会作为参照的标准,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没有尊重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似乎很难得出客观的结论。再如秦晖所说,西方汉学家“有一个不言自明的角色,就是发现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地方,而不是中西方的相同之处”,“他们求异的职能使他们势必要向西方描绘一个奇异的东方。”

在后续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进一步厘清中国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其特征,不能照搬西方的概念;其次,要注意研究对象的时空特性,研究者应置身于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氛围之中,以“赤裸的眼睛”对中国市民社会产生或未能产生的社会状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上文“反思”之三,如果能对某一具体地区的社会发展进行长时间的追踪,发现在社会转型中微观的市民社会孕育萌发的动态过程,或许能得出更加丰富的结论。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中央编译局,2009年。

②⑤[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③孙立平:“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第2期。

④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第11期。

⑥William T. Rowe, The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a, Vol.16, No.3, July 1990.

⑦Mary Backus Rankin, Some Observations on a Chinese Public Sphere, Modern China, Vol.19, No.2, April 1993.

⑧William T. Rowe,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⑨Frederic Wakeman Jr., 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 W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Modern China, Vol.19, No.2, April 1993.

⑩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责编/张蕾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述评   中国   市民   社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