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市民社会理论被提出以来,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学者们对其进行了不同的阐释。近20年来,这个在西方语境下出现的概念逐渐被汉语学界所关注,研究者试图用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变迁,并构建未来社会的发展图景。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分析了该理论的长处与不足。
【关键词】中国 市民社会 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背景
理论背景。市民社会概念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在亚里士多德的理念中,市民社会即城邦国家,是经济、政治、文化整合在一起的一元体系。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后,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指人类共同体的深化方式,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及其体系,“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①。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既是指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定发展时期,又是指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的私人活动领域,其中主要是私人的物质交往关系。
从市民社会概念提出以来,理论界对人们生活的世界形成了三种不同范畴有代表性的理解,即“城邦国家”一元体系、“国家—社会”的二元结构和“国家—市场—社会”的三元结构。造成这种不同认识的内在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在自给自足的古代社会,人们的政治参与渗透在整个世俗生活之中,造成了对市民社会一元化的认知;随着科技革命的发生,当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时,愈加细化的社会分工导致了政治与经济的分离,以国家为代表的政治社会和以生产为代表的市民社会分立于人们视线的两端,表现为二元结构;但是生产力并没有止步于马克思所处的大工业生产时期,在后工业时代,人们开始批判偏面追求生产效率、将人工具化的倾向,对人的尊严与权利进行反思,对人本身的尊重带来了人本主义的社会潮流,社会的文化特质凸显,形成了政治、经济、社会三足鼎立之势。笔者认为,对于社会理论而言,不存在对错之分,只有适切程度的不同。在研究中国社会时,必须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出发,选择合适的划分方式。
对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现实背景。国际背景。1989年,一场波及全球的社会主义危机爆发,很多西方学者聚焦于“社会—国家”二元结构的对抗互动局面,他们认为东欧政权的崩毁速率首先取决于市民社会的孕育成型,直至它足以达成与国家权威相抗衡的社会力量。由此,诸多学者试图运用市民社会的理论对近代中国社会进行分析和研究。
国内背景。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以致马克斯·韦伯宣称,中国城市自宋朝以后,处于绝对休眠状态②;晚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及新式学堂的创办、特别是科举制本身的衰败及最后的废除,士绅—地主集团受到沉重打击并产生分化③;1949年后,中国的政治集权和计划经济的框架将人民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与政治生活高度结合在一起;直至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计划经济体制解体即国家放弃用行政手段组织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市民社会慢慢地承担起培育市场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历史任务,并在这一进程中造就了一大批独立自主地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④。通观中国社会的变迁,1840年的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以及1978年社会主义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成为研究中国市民社会的学者主要关注的时间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