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辩证分析(3)

—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的解读

辩证分析俄国村社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的国内外条件(1882年

188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通过对俄美两国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分析,论证了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无产阶级运动不断扩大的趋势,指出俄国已经从欧洲全部反动势力的最后一支庞大后备军变成了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同时他们也在思考:“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公共占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历史发展所经历的瓦解过程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实际上,马克思的《序言》才是真正回答了查苏利奇的问题。确切地说,从马克思的第四稿《复信》到《序言》,他从本质上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而这个关系问题正是俄国当时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龙闪研究员把《复信》与《序言》比较发现,《复信》探讨了俄国农村公社能否发展壮大成为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支点的国内条件,即爆发革命来保护现有的农村公社;而《序言》则重点突出了西方革命这个国外条件,一定要与俄国革命相互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吸纳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补足俄国落后的经济文化。当国内外条件都具备时,农村公社才能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基础,但实际情况是:俄国两个条件都缺乏,因而俄国农村公社也只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空想,也只能成为俄国民粹主义者心中的“乌托邦”。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待俄国民粹主义者以及他们的理论,解读俄国农村公社问题上始终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尤其需要我们认真研习的:首先是马克思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为了研究问题主动学习的态度;其次是历史地分析西欧各国与俄国的异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一般历史理论与俄国的特殊性区别开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最后是辩证地看待民粹主义国内、国外条件的因果联系,谨慎地推断事物发展的态势。

(作者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注释】

①④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页,第681页,第687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56页,第27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1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7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9页,第775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1页。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俄国   民粹主义   辩证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