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产生背景及形成历程(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历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与政治实践的逐渐深化相一致的,他们正是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政治实践过程中不断成熟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和无情地揭露,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形成历程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一系列著作中,通过研读这些著作来纵观这一发展过程,才能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萌芽阶段。马克思在大学时代加入青年黑格尔派,毕业后去《莱茵报》工作,便十分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1842年马克思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揭露了当局虚伪的、欺骗的反动本质,同年,马克思又写了《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已经可以隐约地从中看到唯物主义的萌芽。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对普鲁士的国家与法进行了批评,这是马克思第一次跳出精神领域,来探讨物质利益问题。马克思在《摩赛尔记者的辩护》中对国家和法的看法又进一步,开始探求国家制度和管理原则产生的客观基础,提出决定国家制度的不是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为下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方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对在《莱茵报》期间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的第一次尝试性回答,也是他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新起点。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表明他已然注意到维护阶级社会利益的意识形态问题,标志着其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开始。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探讨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进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但是究竟如何实现解放?由什么力量来实现人类解放的问题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的,马克思在书中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而且还根据无产阶级地位分析了它的作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从《莱茵报》时期两个转变的结束,也是创立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完整体系的开端。《神圣家族》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时期的文章和著作为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准备了至关重要的思想前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阶段。在1845年至1895年间,伴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应运而生并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1845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并把这个范畴引进历史唯物主义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此外,马克思还指出了精神文化的阶级性问题。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说明了物质资料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第一次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社会、政治与生产的关系,详细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剖析并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首次使用了“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两大概念,并阐述分析了“一般意识形态”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创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阐述了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概念和一些基本观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共产党宣言》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涉及如下内容:意识形态建基于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本质和任务;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与其他思想划清界线的问题,如划清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1848~1849年,马克思、恩格斯在欧洲革命失败后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们一系列的光辉著作,主要有《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等,把马克思主义学说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自1850年9月到19世纪6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一步深化。这期间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一卷、《哥达纲领批判》、《人类学笔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及恩格斯晚年的一些书信。马克思晚年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同时也探讨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某些问题,拓宽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野,推动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恩格斯则在其论著和书信中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的诸多谬见,捍卫、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完善阶段。列宁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理论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推动其不断完善。他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对无产阶级内部的修正主义、经济主义等错误思潮也进行了坚决斗争。列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贡献体现在:首先,意识形态的形成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其建设需要革命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政党参与,“因为自发的工人运动就是工联主义的、也就是纯粹工会的运动,而工联主义正是意味着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⑥其次,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再次,列宁提出社会主义意识需要从外部灌输的原则。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之一在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将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创制出属于无产阶级自身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在此基础上,由无产阶级政党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说通过灌输方式,使群众掌握,内化于工人运动,他强调,应当“积极地对工人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⑦这样,列宁成功化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性原则与建设性实践之间的矛盾,正如有学者所评价的那样,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强化了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也凸显了新时代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以及加强其建设的重要性。

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的同时,列宁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其著作主要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几个特点》、《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怎么办?》、《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历程深刻表明,其产生和发展深深植根于社会发展历史状况,紧紧依据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前人优秀思想成果,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认同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ZD006)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0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9页。

⑤⑥⑦《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第327页,第342页。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历程   背景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