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3)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重要意义

立足实践,通过对旧哲学主体性的扬弃,实现了主体性的历史性突破。如前所述,综观西方哲学史,主体性一直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兜圈。人的主体在近代哲学尤其是黑格尔那里以“理性的人”的形式得到标榜,但毕竟是本末倒置的主体性;虽然费尔巴哈将隐匿在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中的主体性予以人本学还原,但是由于不懂得实践对人类及人化世界的攸关性,人类和自然始终咫尺天涯。通过对旧哲学尤其是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哲学的批判性继承,立足实践,马克思克服了旧哲学各执一端、似是而非的纷争,“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只要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和觉悟的革命群众,尽管变革的观念已表述过千百次,其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植根实践,为审视哲学史有关主体性的历史起伏提供了难以超越的历史维度。在西方哲学史上,主体性思想经历了古代的萌芽、中世纪的压抑、近代的狂飙以及现当代的消解重构的发展历程。现当代哲学的某些流派提出了主体性的黄昏,甚至后现代哲学家们喊出了颠覆主体性的变革主张。是否确如他们所言,主体性应该销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回顾哲学关于主体性的历史,答案是明确的。主体性是与人类相始终的,后现代哲学的完全消解主体性是片面的,回归与重建主体性原则是哲学的基本走向。现当代哲学不管是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不管是通过“畏”、“烦”等概念强调“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哲学还是以逻辑实证主义呈现的语言哲学都表现出克服旧哲学主体性理论困境的努力,其有关旧哲学主体性的批判不是完全消解主体性,而是主体性的重构。我们发现,现当代哲学对主体性的批判仍然是局限于意识或意识形态领域,属于意识主体性的变种。我们说马克思植根实践,为我们理解意识、意识形态的生成、异化以及去魅提供了一把钥匙,断绝了一切理论神秘化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实践维度是不能超越的。

反思实践,敲响了规范人类实践的警世钟。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技术化及现代化的狂飙突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与人的关系对立紧张,人在意识城堡的围城突围,总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其意识的异化状态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的异化体现,这是与旧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下主体性的膨胀无度相联系的,消解主体性的各种反思主张得以铺展。这既是世界的镜像,也是当代中国的镜像。另一方面,当下中国难以摆脱传统中国的牵绊,人的依赖关系表现突出,表现为“人情社会”与“官本位”,受其影响,保障个体主体性和社会公正的民主体制还不健全,市场化、理性化等现代性精神还未有效普及。可以说,当下中国正处于人的依赖关系与物的依赖关系并存、混杂、交织的困局。在这样的困局中,不应对主体性的断然拒绝,而应以立足历史面向未来的眼光,反思人类过往,重构新的主体性,开启人类自由生存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9页。

③⑤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6页,第125~126页,第127页。

④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第60页,第67~68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马克思   主体性   意义   思想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