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启示(3)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价值标准。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探讨的是怎样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视其为最高价值导向,这是其思想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标准,深刻彰显马克思思想的理论精神,赋予马克思思想强大的社会人文气息,这是马克思思想不断传播、发展的社会源泉,是马克思思想不断融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对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并不是毫无目的的纯事实研究,而是带有一种要寻觅其思想中人文思想的目的性研究,体现出其思想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同时代,我们对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可以有着不同的感悟,但研究的主题通常都是感悟其思想具有的人文情怀和伦理追求,把马克思政治思想里的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地展现给世人,赋予马克思思想鲜明的时代特色,增强其生命力⑦。

为我国的政治伦理学科框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参考。由于我国对政治伦理问题关注的时间不是很长,在构建政治伦理学科架构上尚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建立政治伦理的学科框架,还没有建立起能很好体现政治伦理特征、能把政治学和伦理学相区别的范畴体系。为了有效地构建政治伦理学科框架,需要以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作为指导。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马克思用其独到的理解对政治和伦理的关系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政治和伦理都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经济基础对两者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对政治伦理的研究就不能忽视经济基础。

为用“以人为本”思想处理社会关系提供了价值标准。虽然马克思在其思想内容中没有直接清晰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但马克思政治伦理关怀思想是对人的研究,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群众作为政治权利主体,其“广延性”将得到不断的扩大。首先是从人性出发改革各项制度,直到制度能够合乎人性的要求。其次是“以人为本”要包括社会上的所有人而非一部分人。我们所要保证的是赋予每个人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由充分发展的权利,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仅是一部分人的发展和另一部分人的不发展,这样的社会发展是不和谐的、是不能长久发展的。

为建设正义政治制度提供理论指导。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受到时局的限制,要想保障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此时应该要努力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强烈批判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保障的是一小部分人的核心利益,而忽视了对社会主体民众利益的保护。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个鲜明看法:“如果是一个自高自大的老爷们骑在群众的头上,还不如让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民众罢免的勤务员来主事”,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勤务员的身份特点、职责,他们不仅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要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这些内容就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官员应该具有的品德和职责最好的诠释。

在我国,对官德的理解就是各级政府官员所具有的职业道德。为了有效地促进官德建设,就要加强培养各级干部公共权力意识,努力帮助各级干部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拥有的权利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位观和权力观。官员和群众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官员扮演着代理人的角色,而民主扮演着委托人的角色,代理人要对委托人负责。这样的关系中官员要对他们权力的来源进行思考,人民赋予了官员权力。正确的权力观还必须对权力的限度和行使目的有合理的认识,前者要求官员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权;后者要求官员行使权力时要有尺度,不能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在行使权力时会时刻秉承为民服务的理念,真心来为人民办实事。

结论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并非一个虚幻的想象,而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是在强大理论和实践的支撑下形成的现实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其思想中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正义的追求,这些伦理思想与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思想精髓紧密结合,成为我们当前实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处理社会关系、治理贪污腐败、深化各项改革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坚持把实践作为理想向现实转化的桥梁,所以,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永远是我们解决政治生活中现实问题的鲜活工具。

(作者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李崇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认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5~6页。

②黄明理:“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开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解读对象”,《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95~100页。

③余玉花:“论政风治理的伦理向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1期,第75~78页。

④刘琳:“现代性政治伦理及其资本逻辑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6期,第85~86页。

⑤蒋晓俊,韩小谦:“拓展社会建设理论研究新视野—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与反思”,《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第61~65页。

⑥李慎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第2期,第1~4页。

⑦徐鸿武:“为民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2期,第29~30页。

责编/王坤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马克思   伦理   启示   思想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