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分析
对当前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研究,认清这些思潮在我国流行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做到因势利导,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研究,揭露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的本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产生是必然的。尤其是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封锁和思想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思潮都是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每一种社会思潮都是对某种社会热点或社会矛盾的反映,表达了一定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愿望。”③因此,对待各种社会思潮首先应该持包容的态度。如同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需要冷静理智,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塑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宽松氛围,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其次要搭建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构建有利于各种社会思潮沟通与交流的机制,使各种利益诉求得以表达;思想只有在碰撞时才会闪现出耀眼的火花,各种思潮也需要在交流的基础上相互交融和理解。这对于避免无谓的冲突至关重要。最后,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正确区分并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对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要揭露其本质并坚决地予以批判;对那些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群体利益的社会思潮则给予包容并加以正确引导。
加强对现阶段我国社会阶层和社会现状的研究,厘清各阶层民众的利益诉求。研究社情民意、洞察社会现状,有助于我们透视社会思潮,正确引导社会思潮及其运行发展。通过了解和把握群众的心态和社情民意,可以了解和把握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心态、动向,了解群众的社会心理和呼声,预测社会思潮发展倾向,并积极地加以引导。在经济指标至上和唯GDP论的非理性政策指引下,人们尤其是政府部门很难真心实意地去关注基层民众的利益诉求和心理倾向。而当政府在市场经济时代沦为利益主体而在市场上争夺利益时,更容易将自己抛向其他利益主体的对立面。因此,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部门,要真正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倾听民间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诉求。思潮泛滥并不可怕,那不过是利益主体的多样性诉求而已,可怕的是面对泛滥的思潮不闻不问,或者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乱打,最终把自己打成孤家寡人。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队伍建设,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研究。在各种错误思潮泛滥的背景下,不能忽视有敌对势力有组织有预谋的情况存在。如果没有自己的研究和宣传队伍,在抵御各种错误思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斗中肯定将处于不利位置。加强理论功底扎实、勇于责任担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同时,我们还需要克服以下问题:一是自身的理论素养需要提高。现在似乎缺乏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风气,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并没有研读马列原著的经历。
二是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候缺乏硬气。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抱有莫名的抵触情绪,这自然源自他们的立场或者无知。但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工作者必须理直气壮地去主动占领各种宣传的领地。因此,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通过阅读一些原著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其次需要关注国际尤其是国内时事,关注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提高政治敏感性;最后需要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切实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我们的骨子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坚定的信仰。
三是要学习并掌握现代科技条件下的信息传播平台、途径和工具(终端)。现代信息传播的手段和工具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坚持学习、不紧跟时代的步伐,就会错失很多信息传播的机会。一方面我们难于获取新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占领新的宣传阵地。因此,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的年轻化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同样值得重视。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将适得其反。只要我们自身理论功底深厚、信仰坚定,只要我们切实关心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马克思主义就一定会浸润入人民大众的心田。
(作者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注释】
①张晓红,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7期。
②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关于‘普世价值’的若干问题”,《求是》,2008年第22期。
③李爱平:“论信息化视域下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中国信息界》,2011年第8期。
责编/韩露(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