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和改革开放的内部动因培育了思想多元化的土壤,各种社会思潮或传入或滋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一些思潮对于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干扰甚至冲击。加强对各种思潮的研究,对一些典型的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并在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社会思潮 引领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加速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处于深刻变化中。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格局多极化导致国际交融与矛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各种社会思潮的泛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复杂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要从自身的深化入手,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各种社会思潮有一个深刻地认知和清晰地甄别,对其中的错误部分予以坚决地批判和抵制。
社会思潮是关系意识形态安全的大问题
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以一定的理论形态作为先导,反映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社会群体构成特定社会意识的主体,因而社会思潮是利益共同体的思想倾向和利益诉求。
社会思潮是关系意识形态安全的大问题,是所有统治阶级必须重视的。许多社会思潮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政权之塔的坍塌往往源于异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的泛滥及其所激发出的变革性力量。同样,政权的新创、稳固及发展同样需要将新兴阶级和力量连同其所秉持的思想成功地转化为主流意识形态。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泛滥着宣扬空想平均共产主义思想和进行密谋活动的魏特林主义。那时候正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初期,马克思、恩格斯在1846年3月召开的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会议上对魏特琳主义进行了揭露,并且在魏特琳坚持其错误观点、走上背叛革命的道路时号召各地革命组织同魏特林派展开坚决地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先后同“合法马克思主义”和“取消主义”进行了坚决地斗争,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最终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完善的。
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任凭各种错误思潮泛滥,甚至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在全党全民中造成巨大的思想混乱。戈尔巴乔夫在继续否定斯大林的基础上否定列宁,甚至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把坚持党的领导的条款从宪法中删除,苏共从而失去了领导国家的法理依据。社会思潮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可见一斑。
我国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必然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现象也由此发端。一方面,改革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和自由,形形色色的流行于境外的社会思潮或者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或者表达了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和利益诉求,从而在国内得以流传;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因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是由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
国外因素。一是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以后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环境与马克思当年所面对的阶级状况和社会环境大不相同,致使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了不同向度的理解。站在不同立场对马克思主义断章取义式的曲解、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因而产生。另一方面,以电子计算机等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获得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进程。资本主义暂时性的繁荣诱导了一部分人对于资本主义的重新认识,从而使一些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借着各种名头涌入国内。
二是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新科技革命的技术成果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浪潮。频繁的经济往来不可避免地交织着思想文化的流转,各种源自境外尤其是西方的社会思潮涌入国内,得以传播。
三是西方资本主义、境外敌对势力刻意进行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输送。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动“和平演变”,不断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冷战结束后,更是将中国视为其主要对象,指使、帮助我国的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和攻击。
国内因素。开放方便了外来社会思潮的涌入,而改革则为外来思潮提供了一定的土壤。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变迁,更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改革的每一步进程都会分化出不同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阶层结构不断地重构,阶层的多元性、复杂性和交叉性呈现出空前的态势。各个阶层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进而演化为不同的社会思潮代表其诉求。
不能说所有的社会思潮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却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尤其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更是分化出多元的利益主体,就如同经济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一样,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失误,导致极少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怀疑。这些人在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人员的鼓动下,夸大、歪曲前述失误,利用各种手段和平台宣泄不满,鼓吹西方的民主理念和价值观念,推动各种错误思潮泛滥。
多样的社会思潮的存在本身具有客观必然性。改革开放为利用外来技术资金和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但同时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也趁机而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出现了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分化,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便通过各种思潮来表达。社会思潮的存在根源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