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毛泽东早期党员教育思想探究(2)

使党员教育形成体系

对党员作政治路线的教育。政治路线是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党的政治路线最终要靠党员去执行。因此,政治路线教育是党员教育的首要内容。毛泽东认为,红四军党内存在错误思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

革命根据地创立初期,党内一些同志由于对时局的估量不正确,对零星的农村根据地乃至整个革命前途有一种“悲观思想”。毛泽东主持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对中国农村区域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论证,给予从事农村斗争的同志以重要的理论武装,使之增强了建设农村根据地的信心和决心。关于革命道路问题,当时党内以城市为中心的“左”倾错误路线占居上峰。毛泽东总结了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并用这一思想教育党员。

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井冈山时期,地方党内和红军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错误思想和观念。对于这些错误思想和观念,毛泽东认为必须及时纠正,否则将会给革命事业造成巨大损失。怎样纠正存在于党内的这些错误思想和观念,毛泽东提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党内教育。毛泽东认真分析了这些错误思想的来源,指出它们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党员头脑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一个阶级由于其所代表的经济利益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也就不同。当时,党内很多党员出身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其思想也必然打上这些阶级的烙印。他们入党后,虽然阶级属性发生了改变,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利益,但其思想观念或者还没有转变,或者虽转变了但还不够彻底,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帮助他们尽快树立起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所以,古田会议决议中多次提到,要通过加紧教育来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

开展调查研究,克服教条主义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是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早期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严重阻碍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毛泽东作为党的缔造者之一,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他所做的社会调查中,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为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党的优良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首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为什么要调查。毛泽东对于那些不做调查,盲目执行上级指示,教条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员提出深刻批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主义就是教条主义,而纠正本本主义的唯一办法,就是深入实地做调查研究。

其次,调查是要“解剖各种社会阶级”,即调查什么。调查要取得成功,选择正确的调查内容是第一步。调查不是去关注各种社会现象,而是要“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明确“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依此确定“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才能引导革命走向成功。同时,不仅要调查农村,还要调查城市。土地革命早期,由于中国革命的特点,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农村。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也需要在城市开展斗争。但一些党员在调查中只注重农村而不注意城市,对进一步开展斗争十分不利。因此,毛泽东指出,既要了解农村,也要了解城市,否则将不能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

第三,掌握正确的“调查技术”,即怎么调查的问题。方法或者技巧对调查能否取得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毛泽东就如何开展好调查进行了集中论述。调查不能只听一个人的陈述,而要做“讨论式的调查”,围绕一个议题,邀请多个调查对象展开讨论,这样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调查时请的人要有丰富的经验,各个阶级最好都要有。为便于控制调查场面,人数一般为十几或二十几人。调查之前要准备好提纲,提纲要有大纲还要有细目,调查时按照大纲进行发问,对有疑问的要展开讨论,这样就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调查要亲自做,并且要做好记录,要有一两次深入调查的经历。

开展群众工作教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认为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要取得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他十分重视工农群众的力量,呼吁全党重视农民的作用。在井冈山斗争中,他把做群众工作作为党内教育的主要内容。因为,中国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支持战争,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不维护群众的利益,不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群众是不会真正支持战争的。毛泽东还专门为我们部队制定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制度约束和教育党员和红军,不能损害群众的利益。他还率先垂范,穿草鞋同战士们一起劳动,亲自做群众工作。

开展经济工作教育。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在经济上实行了封锁。因此,解决根据地的经济问题就成为党的一项主要任务,做好经济工作也成为党员教育的一项内容。

首先,要充分认识做好经济工作的必要性。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在军事上进行围剿。要打破敌人军事上的围剿,离不开经济上的保障。做好经济工作不仅可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还能够为战胜军事围剿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战争”的关系。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工作重心是战争而不是经济,一切工作要围绕战争。但强调战争,并不是说不搞经济建设,而是要让经济建设为战争服务。有些党员干部对在战争中做经济工作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战争”的关系。要么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够忙了,哪里还有功夫做经济工作;要么认为,经济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离开战争进行经济建设。毛泽东在1933年召开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对这两种观点都予以了纠正。

再次,掌握正确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没有做经济工作的经验。毛泽东从根据地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探索,提出了做好经济工作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方面,要发动群众,调动群众搞经济建设的热情。经济建设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是搞不成的,党员干部要提高领导群众进行经济建设的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群众的动员、组织和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在动员和发动群众时还要注意工作方法。比如,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一定不能要命令主义,要努力宣传,说服群众。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毛泽东   党员教育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