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邓小平对毛泽东民族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

关于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要求

保障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是毛泽东、邓小平民族教育思想的关键内容。毛泽东认为,国家帮助和地方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发展民族教育的两大力量来源。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其一,党和国家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中国民族地区多落后,发展民族教育,面临着发展基础薄弱,条件恶劣,缺乏技术、人才、资金等问题。在这里,国家支持必不可少。毛泽东强调,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中央应毫不犹豫地帮助少数民族。1930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中国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经济文化。这一条于1949年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国家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同时,他强调,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要坚持同少数民族商量这一原则,这有利于满足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要求,有利于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针同民族教育具体情况完美结合,有利于全面、客观、正确评价自身工作。

党和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造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民族教育。具体来说:第一,实行照顾性政策。国家有关部门在招生、就业方面实施倾斜政策。扩大公费名额,降低录取标准。根据所学专业、籍贯、民族等条件,少数民族毕业生多被分配到本地区、民族学校、民族事务机关工作,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第二,扩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地方要逐渐增加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对国家投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扶贫金、补助费,规定其中一部分要用于发展民族教育。第三,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从外地调入人才,加强当地师资力量。恢复和发展民族师范教育,培养本土人才。

邓小平除强调国家外在力量外,还指出,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应积极帮助民族地区。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六十一条是,“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和支持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⑦。以20世纪70年代末为开端,经济发达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经济技术协同合作逐步开展,这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生产技术人员、教师等人才,促进了本地区的智力开发。

其二,民族地区自力更生是发展民族教育的主要力量来源。毛泽东对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能力充满信心。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处理教育和少数民族问题应遵循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所谓“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就是政府“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⑧,不是所有人和事都由政府安排和解决,许多人和事可以直接由社会团体、群众想办法解决。民族地区内外力量要共同努力,民族教育事业等才能得以长足发展。

邓小平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思想。邓小平同样认为,少数民族是其所有内部改革的力量来源。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少数民族的事情应由自己解决。就教育事业而言,民族地区要结合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法律规定,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相较而言,邓小平认为,发展民族教育的根本力量来源是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援助只是起辅助性作用,民族地区自身努力是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毛泽东并没有提及。

坚持自力更生,同时也要实行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建设各项事业都要争取外援。既要吸取外国成功经验,又要分析坏经验,引以为戒。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作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族教育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同其他地方、国外交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取得外援为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建设。

邓小平对毛泽东民族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且深刻的。邓小平关于民族教育的正确思想和理论是建设中国民族教育事业的思想根基与理论基础。我们要沿着邓小平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分别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4页。

②③④⑥⑦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1921年7月~2005年5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00页,第31页,第695页,第632页,第70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1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8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邓小平   毛泽东   民族   思想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