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邓小平对毛泽东民族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毛泽东一贯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并对此进行了开拓式的探求。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民族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重要根基、基本方法、主要原则、核心部分、关键内容这五方面。研究邓小平对毛泽东民族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对于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邓小平 民族教育思想 继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坚持和发展邓小平民族教育思想的新胜利。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团的核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族教育思想。邓小平民族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关于坚持民族平等,发展民族教育的思想

坚持民族平等是毛泽东、邓小平民族教育思想的重要根基。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①,都曾对发展人类社会和文化做过贡献,理应平等。列宁将是否坚持民族平等作为判断真伪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之一。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这一原则。这就保障了中国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为党和国家针对民族教育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贯彻民族平等原则。1935年,毛泽东就以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发表《对内蒙古人民宣言》,其中指出,民族平等原则是制定其他方针政策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一原则被明确写入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毛泽东提出强化民族平等教育来消除大汉族主义的重要思想。1955年,他全面科学分析了中国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关系,强调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对整个中华民族、国家的突出贡献,指引全党重视少数民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全党要克服大汉族思想。

邓小平继承、创新了毛泽东民族平等思想,追求事实上的平等的实现。邓小平同样认为,唯有消除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中华民族美好家庭才能建成。同时,邓小平提出了“真正的民族平等”这一全新概念。1987年,邓小平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借“西藏人权问题”破坏祖国统一的恶劣行径,明确指出,中国针对西藏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是民族平等,中国早已没有民族歧视了。1990年,他再次重申,中国的民族政策是真正的民族平等。中国民族教育的推进充分反映了中国民族政策和工作的出发点是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邓小平   毛泽东   民族   思想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