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多党合作制的发展是应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急剧变化的要求。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剧烈转型和高度异质性发展,对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和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组织方式和就业方式、社会分配方式和社会价值取向走向多样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如果没有合适的渠道去容纳这些社会力量,其利益诉求就会在制度外表达,势必会滋生政治不稳定。”④因此,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加大了公众利益表达力度和强度,这主要表现在利益表达愿望更加迫切和利益表达方式多元化两个方面。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类群体结构的变化,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现代政党制度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就是要不断整合多元的利益诉求,实现利益聚集和平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客观结果就是冲破靠行政手段分配资源的方式,继而也冲破了由党和国家依靠行政手段控制和操纵单位的社会组织体制。⑤这种背景之下,原有的整合方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有效发挥协调利益、整合社会的功能,为此,必须在创新整合手段和整合方式上下功夫,必须在短时间内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系列配套政治制度。
第二,多党合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必需。从社会治理的客观需求来看,必须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制的利益整合功能。在过去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我们在科学定位党政关系和政府角色、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形式、发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依法治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不过,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显得迟缓滞后,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指消除利益矛盾,更是为了协调和整合利益矛盾和冲突。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内部矛盾一般不具有对抗性,显然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协商和协调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水平不高,无论是顶层的制度设计还是微观的运行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在党际利益的协商的内容和形式都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的问题,没有形成规范的协商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多党协商的利益整合功能的效果。
第三,多党合作也是中国广泛参与国际政治机制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中国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国多党合作制面临着外部的严峻挑战。这是因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在意识形态和经济交流等方面都面临外部的挑战和威胁。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的“普世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推销能力。西方的政党理论无论在理论建设还是在宣传舆论方面占据强势地位。因此,我国的多党合作制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国情,广泛吸收了人类政党文明的成果,坚持用自己的理论解决自己的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党合作制度。
我国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的理论创新。这也是多党合作制度合法性的基础。惟有广泛地聚集和表达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多党合作制才能取得人民的热烈的拥护和衷心的支持,也才能凸显与别国政党制度的差异,从理性上认识中国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功能和民主价值。
增强多党合作制的利益整合功能的实践效果
现实表明,加强我国多党合作制的利益整合功能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必须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从根本上、从关系人民利益的关键点上入手,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
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加强党对社会的凝聚力,必须善于整合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尽可能顾及其他社会阶层和大众的利益。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发挥政治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关键在于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和政治支持,在于执政党提供给参政党的政治资源分配,即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第一,执政党需承担社会公共权力的职能。执政党应该以法定的程序或方式把执政党的意志和要求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意志和要求。加强和改善对于国家政权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实现科学、民主执政,使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在社会公共权力中得到体现。
第二,执政党应合理下放地方权力。为使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两重关系得到和谐实现,具有关键意义的是两者之间的权力配置或分割。执政党应高度重视权力的优化配置,依据地方的不同历史情况、文化传统、民族关系、政治局势、经济发展等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地下放地方权力。
第三,政治权力需要公众的制约。宽容的权力机制可以更加广泛地协调各方利益要求,以整合社会利益。但宽容的权力政策并不代表不注重权力制约和自身民主建设,政党在代表公共利益时,还必须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要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设定界限。对各级各类国家社会管理人员的利益表达行为予以严格的监督,对其违反规定、动用公共权力和组织资源进行利益表达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处。
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广大参政党既代表自身政党的利益,又代表其联系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同时他们也广泛参与公共决策,代表公共利益。鉴于此,可以把参政党的代表性确定为协助代表人民的利益。“应该承认,尽管目前的社会生态对参政党利益整合功能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但参政党在这方面比较薄弱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社会对参政党的政治期待、社会期待,对各参政党功能的整体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⑦首先,提高参政党的政党意识。要加强对参政党的政党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参政党要明确自身身份定位,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民众的利益关注,对于民众的利益诉求能保持足够的政治敏感性,使利益疏通、表达的渠道足够通畅。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的参与意识、竞争选择意识也非常重要。因此,参政党也应充分认识到其具有利益表达、利益整合、政策建议、民主监督等功能和权利。这些政治权利又为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共同利益提供了政治可能,具有平衡不同利益关系,消除利益矛盾的作用。
其次,提高参政党的政党能力。“从民主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理论定位和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来看,它们不仅仅是作为政党进行了对所代表阶层、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而且全面参与了国家政策的协商、制定、执行等整个过程。因此,就我国的民主党而言,它们执行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利益代表功能,而是全方位地参与、参加和介入了国家权力对社会方方面面以及各阶层、群体利益的整合过程。”⑧故而,民主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能力,从认识问题把握问题,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组织协调事务等多方面提升自己。还要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联系,充分运用执政党分配的政治资源,为自身代表的利益主体谋求利益,增强其利益代表和聚合能力,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开创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