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从西方政教分离看中国现代国家建构(3)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呈现出与西方历史完全不同的进程,面临着完全不同的任务。鸦片战争以后直到辛亥革命之前的清王朝改革,都是保持国本不变的改革,也就是说,并不是按照全新的秩序原则的重构。辛亥革命引入民主共和观念和实践,是在建国原则上的创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使中国融入到现代性的问题情境当中。按通行的说法,秦汉建立大一统的秩序之后,一直延续到清朝。这意味着,这期间的中国传统秩序是一套统一的秩序。西方意义上的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对传统中国来说是陌生的范畴。中国的传统秩序从个人直到天下,都是因循统一的原则,逐步扩展而成。辛亥革命就其效果来说,只能算政治革命,并不是社会革命,因它尚未触及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才从文化观念上对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进行重构。如果从上文所言的和平与认同这两个概念来看,中国近代并未面临西方历史所经历的那种从内部产生的重建秩序的问题。因为,中国近代史面临的并不是内部社会秩序的崩溃、从而需要重建和平的问题,而是如何摆脱外来干预、取得独立自主。西方的宗教内战撕裂社会之后,以维持和平为主旨的国家最棘手的任务是如何重新找到共同体内部的认同基础。而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完全不缺乏内部认同的载体,不但传统的儒家伦理尚在,而且因满清的软弱和西方侵略所激发的民族主义情绪,又成为内部认同的又一种源泉。在此意义上,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问题是国家的外部主权问题。当五四文化运动在文化观念、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层面引入新的原则时,中国才开始真正面对共同体的内部认同问题。随后一直到今天的历史表明,民族复兴、共产主义、传统文化、个人自由都曾经以及仍然发挥着促成认同的功能。

这种不同的历史情境和任务给人们提出的问题就是:中国人应该怎样看待西方国家的分离模式,具体而言,应该怎么面对政教分离原则?如果决定移植西方的分离模式,这就意味着,构造一个中立的国家,把认同的问题交给社会来解决。从理论上说,中立的国家是很容易构造的,因为这就意味着把国家的职能限定为保护和平。而和平在法律上是具有明确构成要件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在法律和道德(或宗教)分离的前提下,通过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规则来调整人的外在行为。但是,这里的问题在于,当把认同问题交给社会解决时,我们需要知道,西方的社会和中国的社会是否具有大致类似的情况。基督教曾是西方秩序的最坚实依托,并达到使共同体秩序高度同质化的程度。从信仰分裂和宗教内战中产生出现代、世俗国家,这只是说在政治领域需要世俗化,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也经历着世俗化过程。虽然经宗教改革产生了信仰分裂,但是,分裂后的人群仍然坚持自己认为唯一正确的信仰。国家只是通过在政治层面确立宽容原则、在宪法上确立信仰自由的基本权利,保证信仰分裂后的人群能够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和平共处。国家坚持政教分离,绝不意味着对宗教采取敌对态度,更不意味着国家会把无神论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教分离是西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基督教信仰的全新形式。⑧而且,政教分离只是要求政治领域的世俗化,它并不必然意味社会层面的生活也必然是世俗化的。也就是说,宗教虽然不再是政治行为的直接依托,但始终是社会生活的指引原则。在西方社会,自由权释放出人们在经济生产方面的潜力,这一潜力在契约自由和私有财产的支撑下,创造出巨大财富;另一方面,基督教内含的友爱原则,始终努力为经济发展导致的社会失衡提供一定的纠正。也就是说,宗教在当代西方社会补充着国家与市场的不足。

政教分离原则已经成为现代宪法的信条。它似乎可以脱离其所产生的社会条件,成为普适性的原则。任何违背此原则的国家模式,都或者被定位为前现代的政教合一国家,或者被斥为全权主义国家。然而,西方分离模式的完整图像实际是三层结构:国家—社会(宗教、伦理)—个人(市场)。效仿西方的分离模式建构现代国家时,如果不注重社会层面的建设,就会导致两种结果:或者是国家完全吸收了个人;或者是经济完全俘虏了国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注释】

①关于授职权斗争过程的概述,参见[美]伯尔曼:《信仰与秩序》,姚剑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37~38页。

②Herbert Krüger: Allgemeine Staatslehre,Stuttgart: W. Kohlhammer Verlag, 1966, S. p32~53.

③关于宗教改革的详细论述,参见于洪:《信仰的崩溃与重建:宗教改革》,长春出版社,2010年。

④关于三十年战争过程的描述,参见[德]弗里德里希·席勒:《三十年战争史》,沈国琴 、丁建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⑤[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55页。

⑥Immanuel Kant. Metaphysische Anfangsgründe der Rechtslehre. Hamburg: Felix Meiner Verlag, 1986, S.38.

⑦Ernst-Wolfgang Böckenförde. Die Entstehung des Staates als Vorgang der Säkularisation. Ernst-Wolfgang Böckenförde. Recht, Staat, Freiheit.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2006, S.112~113.

⑧Michael Brenner. Staat und Religion. in Veröffentlichungen der Vereinigung der Deutschen Staatsrechtslehrer, Heft 59,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99, S.273.

责编/王坤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政教   中国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