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守学术底线 建立正和博弈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邓斌 ;西南政法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 彭卫民
学术生产的过程也是一种博弈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无外乎是参与双方或各方互利共赢、两败俱伤或是有赢有输。对于学术生产者而言,互利共赢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为对方出红牌:学术生产呼唤正和博弈
学术生产的过程如同一场红黑博弈游戏,学术期刊与投稿人恰恰符合游戏中的A、B两方。假设“红黑游戏”中有A、B两队,两队各自处于互不沟通的空间中,通过中间人传递对方投票情况以决定下一轮自己的投票。投票分为六轮,最终得分多的一组获胜。设定游戏投票规则为:若A、B两队均出红牌,则双方各得3分;若A、B两队均出黑牌,则双方各扣3分;若A队出红牌,B队出黑牌,则A队扣3分,B队得5分;若A队出黑牌,B队出红牌,则A队得5分,B队扣3分。最终的游戏结果往往是,如果双方均将为对方出红牌的理念坚持到底,尽管中途可能在得分上出现对自身不利的情况,但最终会达到双赢的结果;反之,若双方始终坚持为对方出黑牌,尽管中途会出现得分上的暂时优势,但最终却会招致“两败俱伤”。这个游戏所蕴含的道理是:在任何利益群体的博弈过程中,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其最终目的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接受优质的学术成果以彰显其学术品位与办刊旨趣;对于投稿人而言,同样希望尽可能将成果发表在以上述宗旨为鹄的的学术期刊上,从而彰显其学术地位。理想的模型是:在学术生产的博弈过程中,学术期刊与投稿人如果均坚持学术品质是双方博弈的筹码,则势必会出现互利双赢的结果。学术期刊因接受高质量的论文而被学界认可;投稿人也因其优质期刊论文而奠定其学术地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此即“红黑游戏”中,A、B双方均出红牌所带来的正面收益。期刊在设定投稿规则时坚持以成果质量为取舍标准,实际上是在为投稿人的学术地位着想;而投稿人以其优质的稿件向期刊投稿,也同样是在为期刊的发展着想。据此,双方均会在这场博弈中得到共同成长。
两败俱伤:极度扭曲的学术评价体制
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当前扭曲的、混乱的学术评价体系使得这场原本可以双赢的游戏呈现全然相反的结果。让这场游戏变得残酷的一个直接因素是,多重权力话语影响甚至宰制了原本只属于投稿人与期刊的游戏,而“快餐式”的学术消费心态又使得重建失序与失信的学术评价体系寸步难行。例如最明显的干扰因素是:市场化的论文产出无疑捆绑了学术生产者的灵魂,使其最终沦为“论文计件工”;期刊应对日益平庸、速成的稿源,其学术品位亦不可避免每况愈下。在如此混乱的、失信的学术生产与期刊分级之下,投稿人会选择一稿多投多发、寻求论文中介甚至明目张胆地抄袭;学术期刊则不得不被迫成为学术潜规则的承受者以及学术垃圾的掩埋场。
如此一来,投稿人与期刊的心态会变得极度扭曲。对于投稿人而言,为期刊出“红牌”是一种成本极高且非常不“明智”的选择,相反,只有保持“各扫门前雪”的心态才有可能获得暂时的收益。对于期刊而言,为对方出“红牌”的前提是,自身必须为成果的准入付出得不偿失的高额成本,然而相比之下,供不应求的论文市场所提供的高额物质“回报”似乎比所谓的影响力来得更切“实际”。如此一来,双方都会选择出“黑牌”,最终的结果无疑是“两败俱伤”——当然最大的受损者是学术生产过程本身——从最初投稿人与学术期刊的相互成长变成了一种变味的学术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