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界“华山论剑”,他力主“稳中求进”改革发展思路
1987年,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前排起了长龙,市面上物价大幅上涨,供应紧张,各地都出现了排队抢购现象。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传统经济格局已经打破,新经济体制尚未确立。
怎么办?面对此情境,1987年10月,当时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奉命组织了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8家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对未来8年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分头进行设计,以寻找解决良策。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和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卓元为负责人的中国社科院课题组经过深入调研后,在会上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应先稳定经济,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改革才能迈出坚实步伐;在深化改革方面,要求微观基础的改革(企业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价格改革)相互配套、同步推进。“稳中求进不仅是改革所需的基本思路,也是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张卓元在会上说。
有的学者则提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所有制改革,力主“企业改革中心论”;有的专家主张“价格改革中心论”;有的专家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发展,治理整顿会使改革停滞;等等。
那时,张卓元多次写文章或在研讨会上发言,反对用通货膨胀的政策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反对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情况下强行“价格闯关”,认为应力争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改革和发展才能顺利推进。
当时,专家学者们就以上观点展开论战、交锋,被称为经济学界的“华山论剑”。
由于张卓元他们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比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因此,他们的意见受到中央的重视和采纳。
谈起这段往事,张卓元对记者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稳中求进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一条比较现实可行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