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社会转型和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带来的各种新情况,党的群众工作如何适应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需要,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如何更好地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和推进党的整个事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正在逐步探索形成党的群众工作的新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的制度化水平,健全完善党的群众工作的常态化机制,是我们下一步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迈进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群众工作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为党的整个事业的发展和成功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在历史发展的每个时期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从每一历史时期的实际要求出发不断转变群众工作观念,改进群众工作方法,丰富群众工作内涵,推进群众工作创新。
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常态化机制,是执政党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因为同革命时期比较,发生了下面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党的任务发生了变化。过去党是组织动员人民群众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破坏一个旧世界,执政以后要领导人民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一个新世界。而建设新世界,必须有系统严密的法规制度,必须在一切工作中体现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
二是党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变化。革命时期作为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主要是通过剥夺有产阶级以满足穷苦大众的方式来体现党为人民谋利益的要求,如打土豪、分田地,就是我们在农村实现广大穷苦农民利益的主要途径。执政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党则要通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社会经济的办法来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发展经济,就必须有管理社会经济和管理各项社会事业的能力,必须建立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秩序。
三是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推翻旧的政权,颠覆旧的秩序,共同面对着当时社会的统治者和旧政权的维护者。执政以后,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的政权和新的秩序,党本身成为执政者,党的组织和广大干部成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新秩序的维护者。尽管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我们维持的秩序是要实现人民利益的秩序,和旧制度旧秩序有着根本的不同,但管理和被管理、领导和被领导这样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当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时,管理和被管理、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就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基于这些方面的不同,执政党处理党群关系、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与过去革命时期也就必然有所不同。简单地说,革命时期的群众工作是党所领导的革命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必须与当时革命运动的整体特征和要求相适应;执政时期的群众工作是党所领导的经济社会建设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必须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和要求相适应。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和要求就是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所以群众工作也必须适应这种要求,不断健全完善常态化机制,进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