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上世纪的中国“西学东渐”了,经史子集那套东西本是中国独立的传统学术,后来学术领域基本上被西方占领了。到现在为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都是从西方来的,有一段时间中国跟世界脱节了,后来我们又开始重新融入世界,所以“学术之都”的核心,是怎样处理好中西学术的关系。
现在学术的领先领域大都在西方,大家总说学术的高峰,比如社会学的拔尖刊物,通常被认为是美国那两个《美国社会学评论》和《美国社会学杂志》,但这让我们更加感到困惑:探讨当今中国改革变迁中重大问题的高水平研究,难道要在美国杂志上发表才算是最拔尖的吗?
李强指出,看来,“学术之都”有一个国际话语权的问题。中国现在经济上去了,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还没有太强的话语权。现在中国共产党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等,中国学者应该建立本土的学术自信。老一代的社会学家在本土化上作出过特别突出的贡献,像费孝通、潘光旦、李景汉先生等,都是1930年代在国际上一流的学术大家,在国际学术界都得到承认。但是,今天我们的学术本土化做得怎么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李强还强调说,陈吉宁校长提到学术批判,学术批判与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关,大家知道这座建筑(清华大学丙所)旁边就是陈寅恪给王国维写的碑,就在那个小山坡下面,题字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术这个东西在一定氛围才会产生,所谓学术管理的机制。我们现在的大学管得太多,真正让人独立创新的氛围远远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