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学者聚焦:中国要有全球学术中心

近日,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和首都十几位高校校长、教授,共聚在清华大学丙所,热议的话题是:北京能否成为世界“学术之都”。

陈吉宁:中国需要一个全球学术中心

在此次研讨会上,谈及中国的学术中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开门见山:“我总是感觉到北京缺少一个什么东西,我想,中国需要一个全球学术中心,这个学术中心恐怕只能由北京担负起来。”

陈吉宁进一步阐述道,“学术之都”不是指“大”——北京的学术体量够大了,而是“好”和“强”。我们讲大学要转型,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大学要从“大”、从“综合”走向“强”的过程,质量是第一位的。从科技论文的发表情况来看这一点非常明显,一开始全世界只有几十篇学术文章,冷战期之后突然上升。而中国大量的学术研究,是在全球已经有几千篇、上万篇的时候才出现。最近几年开始出现好的迹象,像清华、中科院发表的论文开始在过去“冷”的地方有了,但是其中大量的是在这个研究课题开始上升的时候我们进入的,说明我们跟踪得比较快,但这意味着在学术创造、思想领先上我们做得不够。做学术应该引领,而不是跟从。我们缺少一种学术自信和学术环境,或者是缺少更好的学术文化。

陈吉宁表示,说到学术文化,其实中国今天最缺少的是学术批判精神。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这个人情社会在学术方面的表现,就是正常的学术批判很少。没有学术批判就没有学术自信,也就没有学术独立,也很难去引领。

“在全球有3个城市特别有意思,这3个城市过去1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是跟大学、跟学术密切相关的,一个是纽约,一个是伦敦,还有一个是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它们是全球创新最热的地方,而且是把创新、创业、创意跟大学和学术结合起来的地方。中国的北京也应该成为这样的城市。”陈吉宁说。

李强:“学术之都”有一个国际话语权的问题

谈到有关“学术之都”的理解和建设,清华大学教授李强认为,“学术之都”有两个含义,一是强调其在中国的学术地位,二是在世界上的意义,关键是要理解北京和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格局中是什么位置和地位。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全球学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