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发展大数据关键在于满足人的价值需求(3)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不能离开人这一主体来谈大数据

《中国社会科学报》:“大数据”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数据收集、数据提纯、数据判断等多重关键要素。但数据有时候也会骗人,有学者基于此提出,大数据“是一个过度包装的概念”,是个伪命题。对此您怎么看?

姜奇平:大数据当前确实存在包装过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人把不是大数据的东西,都装到这个筐里,甚至夸大其作用,等等。但不能因此就把整个大数据说成是“伪命题”。

实质性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离开人这个主体来谈大数据。现在谈大数据,确实存在这样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很普遍。例如,把“大数据”当作了“数据大”,这就确实接近“伪命题”了。因为离开了人这个参照系,很难判断数据是不是垃圾。

我认为,一些人看大数据的角度有问题。从数据这个角度解大数据,是客体的角度。仅从客体角度解大数据,缺点是难以聚焦,因为数据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什么。所以,我建议人们换一个角度,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大数据,也就是从大数据到底能解决人的什么问题这个角度,来看它是什么。这样看的结果,会发现大数据映射在主体上的是意义,是为了使人更好地获得智慧。对大数据来说,使人更能把握意义,就是智慧;干扰了人们把握意义,就是垃圾。

这个方向上的思考具有现实意义。许多专家都在提大数据的应用导向,就是在从客体供给导向,向主体需求导向转。不这样转,就成了为大数据而大数据,最后把要解决的问题丢了。这样的大数据,最后只会成为一地鸡毛、一堆碎片。更恶劣的是以搞大数据为名,其实是在为搞房地产、偷税漏税而服务,或者是套取、骗取国家有关资助,滥用纳税人的血汗钱。

我认为,“大数据”作用的发挥,不光有赖于数据收集、数据提纯、数据判断等多重技术要素,更关键的是应用,要同人联系起来,同解决人的问题联系起来。衡量大数据成效的标准,不应是TB这样的客体标准,不是创造了多少TB的数据,而应是利用这些数据,在满足人们需求方面创造了多少价值,有多大意义,这样的大数据才是“真命题”。

规避大数据过度发展的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大数据”的负面作用有哪些?

姜奇平:“大数据”是中性的,谈一个中性东西的“负面”作用,需要补上这个问题省略的潜台词,才能让这个问题本身成立。

第一种可能,如果不能正确利用大数据,会产生什么负面作用?我认为,如果离开主体,离开人们的需求、应用搞大数据,会造出许多数据垃圾,不仅不会让人的脑子变得更清楚,反而会加大决策成本,让人们迷失在过多的数据中,找不到所要的答案。

为了规避为大数据而大数据的风险,第一要强调以人为本。搞大数据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人的洞察能力,使人变得更加智慧,至于发展技术、产业等次一级的目的,是由此派生的。第二要强调应用导向。对大数据,要抓应用促发展,以最终用户需求为导向,让大数据产生实效。要克服长官意志,让市场发挥配置大数据资源的基础作用。要避免只是从投入、供给角度片面发展大数据,最后弄出一些没有市场需要的政绩工程。

第二种可能,在大数据本身没问题的情况下,把大数据摆在不恰当的位置,或加以夸大,会产生什么负面作用?对此我认为,大数据在功能、价值和意义这一串价值链中,更多定位在意义上。意义要以功能和价值为基础,如果脱离了功能、价值而片面强调意义,负面作用是对整体产生虚化作用,也就是让事情不实在。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中观上看,大数据产业的比重是不是越大越好?如何规避大数据发展不足或是过度发展的风险?

姜奇平:大数据产业比重不见得越大越好。它与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比重应恰当。比重过高,就会出虚火。大数据作为产业,恐怕与经济的服务化程度有关,对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经济的服务化越发展,对差异化和质量提升的要求就会越高,对大数据的需求就会越高,大数据的产业链就会展开得越充分。而经济的服务化,也不应是人为决定的。一般在人均收入5000美元之后,出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可能越来越多地把钱花在服务上。

为了规避大数据发展不足或过度发展的风险,需要的可能恰恰不是产业政策干预,而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美国《连线》杂志联合创始人凯文·凯利认为,未来人们会在个人信息保护与个性化服务需要之间达成均衡。对个性化的赋值越高,越倾向于开放个人数据,供服务者量身定制;相反,越不重视个性化(如只顾温饱),越倾向于保守个人数据,让服务者不了解自己。大数据的发达程度,显然与此机制有关。就中国现实情况来说,现在恐怕不是个性化供给能力过剩、服务水平过了,而是现有产业政策让同质化的中国制造产能过剩太突出了。因此,虽然从局部和短期看,一些地方发展大数据可能有点热,但整体上大数据发展还是不足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大数据   人民需求   姜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