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发展大数据关键在于满足人的价值需求(2)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大数据旨在实现“意义”的专业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奥巴马政府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从当前及未来看,“大数据”究竟有什么用?

姜奇平:在这里就不介绍“大数据”细枝末节上的作用了,我仅谈谈大数据的根本作用,即实现“意义”的专业化。我先谈两个具体方面:

一是“意义赋值”系统的专业化。在大数据之前的世界,特别是工业世界,各种事务的功能系统、手段系统都是专业的,但一涉及意义,例如宗旨与目的,就变得十分业余。我们以智慧城市为例说明。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到底智慧不智慧,关键看它的“意义赋值”系统是否专业,有效还是无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等于说,人民才是意义的赋值者。离开人民群众,就没有意义;数据离开了意义,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建设的所谓智慧城市就一定是愚蠢城市,与民生实际相疏离。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数据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作用,应该是把群众路线专业化,让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这类意义信息及时被洞察、被满足,从而使人民群众得到更良好的体验。

二是企业决策系统的智慧化。大数据之前的企业决策,一线员工没有决策能力,这是意义系统不专业的重要表现。用户需求这种决定企业生死的意义信号,不能在此时此地的分散条件下得到当下响应。大数据让决策这种意义处理系统发生根本变化,从后台决策向前端决策转移,从集中决策向分散决策转移,从价值决策向意义决策转移。

举例来说,人们对大数据决策容易有一种误解,以为就是数据大集中的决策。这是传统集中控制思维方式运用到分布式计算条件下常有的惯性。

海尔的决策模式强调“群龙无首”。因为如果调动起每个自主经营体的主动性,使人人成为自己的CEO,这些一线员工就会进行分散CEO式的决策,没必要事无巨细非得通过“龙首”来决策。为此,海尔用战略损益表等制度,进行战略性的价值管理,使每个员工在决策时可以按企业的战略利益来权衡当前的形势,达到比集中式决策更优越的决策效果,其最高境界就是企业无为而治。

事实上,大数据决策应是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的结合。共性的问题适合集中决策,个性的问题适合分散决策。而且,二者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例如,一线员工的分散决策,也需要并且可以调用数据中心的分析资源和计算能力;数据中心的决策,也需要与员工本地数据,甚至客户本地数据进行锚定和关联。按美国最新的情境定价理论,在一对一的营销中,产品和服务定价这种最关键的决策,可能要依靠用户本地数据,如手机中数据的参与,通过与数据中心数据的即时匹配来完成。用户数据参与决策将成为分散化决策的一个趋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大数据   人民需求   姜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