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俞可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许多亮点,因为它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学科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从《决定》里找到亮点。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把“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总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

“治理”这个词在汉语中很早就有了。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荀子就使用了“治理”这个词。但是日常生活当中讲的“治理”和古人讲的“治理”,跟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国家“治理”,虽然是同一个单词,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一些学者说,“国家治理”这个概念自古有之,这是不对的。自古有的是术语、词汇,不是概念,更不是理念。概念、理念和术语、词汇是不同的。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理念创新。

第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国家统治”和“国家治理”也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国家统治的实质是维护阶级利益,国家治理则强调要维护公共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国家统治”,但没有讲“国家治理”。尽管这样,“国家治理”这个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因为这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而且同马克思主义未来的政治思想完全吻合。

马克思认为,到共产主义以后国家消亡了,这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观点。国家消亡之后,这个社会怎么管理,社会公共秩序怎么维持?其实马克思讲的国家消亡,只是指国家作为统治的角色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亡,即国家作为一种政治统治工具的机器是要消亡的,并不是说共产主义就不要社会秩序。治理就是在国家消亡以后也是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提出国家治理的概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

第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

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党正在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革命党的逻辑主要是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执政党的逻辑主要是发展经济,推进民主,不断地为自己的长期执政奠定基础。革命党和执政党在指导思想、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等各个方面都是非常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改革开放前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方式,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依然是领导力量,我们也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个没有变。但同样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有多大?过去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毛主席有一句语录讲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造反有理。”现在我们讲和谐社会。列宁说,看一个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看两点,一个是你承认不承认阶级斗争,第二个是你承认不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现在我们党的报告里阶级斗争不提了,不提不等于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但至少不是作为重点来提了。党的报告里也不再出现无产阶级专政,只有人民民主,这个变化非常大。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执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强调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

我们过去认为共产党执政是天经地义的。现在领导人开始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把我们的工作做到让群众满意,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样才能长期执政。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实际上是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从国家统治转向国家治理,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