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蔡志强:党建科学化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38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领导科学室主任蔡志强教授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上述提法都阐明了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性,针对以上党建领域的重要问题,理论网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领导科学室主任蔡志强教授。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您认为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做到执政科学化?

蔡志强:中国的政党制度、党政关系是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制度基础相联系的。党政职能梳理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非常基础的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里你提到一个重要命题,党的建设科学化基本命题。

科学化包含着科学精神、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政党政治的重要范畴,它表明党的建设有其规律性、实践性和规范性,同时表明党的建设过程受客观环境的制约,是一个历史过程,并能够不断推进。科学化的进程首先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迈向现代化的政党,是能够解决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执政党。经过3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在领导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作为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执政党。党的建设的科学化,首先意味着党能够实现理论创新,通过科学的理论引导全体党员和社会力量实现党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意味着党要能够顺应时代特征和发展需要,把自己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在法律与制度框架内运行,以法律的形式实现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领导,意味着党的行为符合政党政治和人民民主发展的要求。意味着党的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实现组织创新,推进国家成长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目标要求,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做到党执政科学化?

第一,必须承认政党政治有其规律。政党执政有执政规律,政党在领导过程中有领导规律,政党政治必须顺应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实现对国家的整体把握和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控制与引导,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领导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权力结构与制度安排是要服务于党的纲领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不了目标的任何改革,任何关于党建科学化的论述都没有现实意义。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科学化还必须体现并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

这是我们讲到的三个最基本的要求,还有其他更多的、更具体的技术层面的安排,比如,如何在变迁社会里葆有党与时俱进党的品质,以及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怎么去形成执政党自身运行的制度框架、组织结构,还有怎样保障执政党功能地有效发挥,这样一些具体的形态,都是执政科学化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谈论执政科学化,必须解决党政关系梳理问题。这种关系梳理一方面需要解决传统“以党代政”和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不足,另一方面需要廓清执政条件下党的组织结构与革命党的组织结构、组织运行的方式的差异性。今天,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已经高度分化的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和主张是不同的,执政党所要做的是制定的政策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还要保障政策制定,避免侵害少部分人的合法利益和价值诉求。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不仅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还要有效维护并实现分化社会各个阶层合理合法的利益与价值诉求。执政党和革命党面临问题和环境的巨大差异性,直接决定了我党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不能按照过去革命党的逻辑去走,尤其是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能用革命党的思维来搞改革,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方式去推进改革,需要在制度与法律框架里来推动改革深化。

目前中国依然是生产力不发达,制度不完善的社会,任何超越现有生产力水平、理想主义色彩过于浓厚的政策与改革措施、发展目标都是不能实现的,任何急功近利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都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它必须结合着我们当下的发展实际,结合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制度完善程度,有序地、逐步地加以推进。当前在党政关系上面,更多地应该注重党政职能的梳理,注重法治框架里党和政府的权力边界的廓清,注重党政分工问题。我们今天讲党政关系梳理,显然不能坚持“以党代政”,也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党政关系事实存在的矛盾。由此,首先必须肯定的是,在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丝毫不能动摇,在这个基础上谈党如何更好地领导国家、市场与社会的问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