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实地调查地方层次和社区层次是将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结合的关键
笔者也多次强调:中国社会学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有两条特别重要:第一是站在国际社会学的前沿,把握社会学理论、方法、历史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新趋势;第二是深入到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实践,特别是在社会重心下移的今天,深入到基层的社区建设的实际,把握住制度创新的脉络。这就是说,当代中国社会学要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必须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这里“顶天”,就是要追求前沿,要有世界眼光“;立地”,就是要深入基层,要有草根精神。顶天立地,就是要把追求前沿与深入基层结合起来,把世界眼光与草根精神结 合起来。
那么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呢?在我看来,对地方层次和社区层次进行较为系统的有一定规模的实地调查,是将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结合的关键。这是因为,一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就要深入到城市发展、社区建设的实际中,具体考察所调查的城市、社区已经做过的和正在做的事情,分析他们取得的进展,他们碰到的问题,他们获得的领悟,以及他们产生的困惑;总之要接触各级领导、社区工作者、城乡社区居民,与他们共享制度创新成功的喜悦,共同梳理其中的问题和教训。这就需要草根精神,这本身也体现草根精神。另一方面,进行实地调查,要有先进的理念、广阔的视野,科学的方法,即要有前沿意识,才能真正开动自己的脑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这就是说,实地调查本身需要前沿意识和草根精神的结合,更要促进这种结合。
在学理上说,社区建设研究、城市发展研究,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研究,一种“特色分析”。这种研究,一方面并不是、也不能是单纯就所研究的城市、社区来论这些城市和社区,而是要有全国的眼光、世界的眼光,也即前沿意识,同其他各地的城市、社区进行比较中来分析这些地方。没有这种全国眼光、世界眼光所体现的前沿意识,无法进行“特色分析”,无法显示各自的特色。同时,另一方面,又要深入到社区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实际中,收集经验材料,为进行比较提供事实基础,没有这种深入基层和地方的草根精神,也无从进行“特色分析”。特色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字演绎,而是一种根据事实的理论反映。
这种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相结合的实地调查,也成为培养博士生从实际出发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的生动课堂。因为实地调查的团队主要是我们在校的博士生、博士后,同时也吸收已经毕业的部分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有的已经成为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参加。他们感到参加不参加实地调查大不一样。这些实地调查给他们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养料,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不同的层次的居民打交道、进行沟通,亲身体会到我们的地方和基层是如何实际运行的,帮助他们树立建设性反思批判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改变过去从书本出发、坐而论道、惯于清谈、惯于指责的习气。
当然,“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是一个争议很多的领域。当代中国是各种思潮的交汇点。不同的思潮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看法和理解也不同。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实地调查,从实际出发,不被各种错误的思潮所误导是尤其重要的。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注释
[1]今年是费孝通先生和林耀华先生诞辰100周年。两位先辈对中国社会学和中国人类学都做出了各自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隆重纪念和回顾。3月12日,我参加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举办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中的一个活动,做了题为“当代中国社会学近十年的几个热点问题”的学术讲演,主要涉及这样四个方面,因为它们都值得我们再认识、再研究、再探索和再审视。这就是:一、费孝通先生对当代中国社会学所做贡献再认识;二、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再研究;三、民生为重的社会建设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再探索;四、社会学马克思主义还是社会学自由主义再审视。应一些杂志报刊的邀请,今分别发表。本文是其中的第二部分。
[2]就这一问题笔者在2009年12月3日《光明日报》用两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题为《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一文,并于2009年10月24日在国家图书馆所作的同名讲演。
[3]至于笔者的观点可参见《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载《光明日报》2009年12月3日。
[4]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载《前线》杂志2010年第2期。
[5]前一系列丛书有1《.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郑州市实地调查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郑杭生、杨敏主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2《.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州深圳实地调查为例的广东特色分析》(郑杭生主编,段华明、杨敏副主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3《.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上城模式”实地调查研究———杭州“上城经验”的一种社会学分析》(郑杭生主编,杨敏、黄家亮副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后一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两卷:1《.“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社会学视野下“杭州经验”的理论与实践》(郑杭生、杨敏、奂平清等著)于2008年底完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2《.“三化两型”城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以郑州实地调查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郑杭生总总主编,赵君、杨敏等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