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中国模式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再研究

本文发表于《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成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点之一,这中间究竟能不能提“中国模式”就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我们的观点是其一“中国模式”可以提而且必须提,其二“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是中国社会学立足现实的有效切入点,其三实地调查地方层次和社区层次是将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结合的关键。那末,研究“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究竟对中国社会学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我在文中着重加以说明的。

关键词:中国模式 中国经验 中国社会学

当前,“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成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点之一,发表了不少不同观点争鸣的文章,例如,究竟能不能提“中国模式”就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我本人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比较系统的是《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一文[2]。那末,研究“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究竟对中国社会学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我要着重加以说明的。不过首先我想还是简要地说说我对于争鸣意见的看法。

第一“,中国模式”可以提而且必须提。

要确定一个概念能不能提,主要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从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和过程存在不存在看。如果不存在,那么这个概念就是虚假概念或虚幻概念,当然根本不能提;第二,从使用这个概念的作用上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是弊大于利,那就要慎用;第三,从概念被接受程度上看,是易被接受还是不易被接受,如果被接受度很低,那也要慎用。第四,从概念使用的比较研究方面看,如果说别人能用,而主张我们不能用,那就要用充分的理由来加以说明。

我们就按照这些方面稍加分析。首先,所谓“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简要地说,是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和过程所构成的特定类型[3]。模式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示范性。它来源于对中国所做事情、所走道路的总结,反过来又指导自己进一步的实践,并对别人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毫无疑问,这是活生生的事实,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因为,中国社会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和转型,已经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特点,显示出在全球的独一无二性,用世界上任何现有发展模式都难以完全解释得通,因而形成与众不同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这种模式和经验,既区别于众多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经验,但是利用了它们一切先进的东西,也区别于过去那些失败的社会主义模式,并汲取了它们的经验教训。因此,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经验,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经验。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可以而且必须使用“中国模式”这个反映当代中国实际情况和过程的真实概念。

其次,“中国模式”这样的概念具有简明性、鲜明性。用“中国模式”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十分简洁,非常鲜明,有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必须说是利大于弊的。

再次,“中国模式”这样的概念还具有通用性,“模式”这个概念是国内外使用率很高的概念之一。“中国模式”可以说是利用了这一优势,具有极大地易接受性,有利于促进国际对话。

最后,现在世界上有那么多发展模式,例如在当今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北欧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和“中国模式”(在国外多为“北京共识”)等,还有各种各样其他模式,诸如习惯上被称为“自由主义模式”的英美等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模式,被称为“苏东模式”的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等等,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我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叫做“中国模式”呢?这是否有点自觉不自觉地矮化自己的嫌疑呢?

反对者认为提“中国模式”,就把它固定化了。主观动机固然不错,但是理由是似是而非的。不错“,中国模式”还处于变动之中,因为“中国模式”本身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事物,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经历过并且正经历着由不甚成熟,到比较成熟,再到更加成熟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把它看固定了,那是看问题的思想方法不够辩证。如果认为“中国模式”还处于变动之中,因此不能使用“中国模式”。那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两点结论:一是当今世界没有任何模式,因为我们今天学术界和媒体所说的各种模式均处在变动、发展之中,都面临着挑战;二是如果只有完全定型的才能称之为“模式”,那等于说“模式”必定是僵化的,这显然是不对的[4]。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中国模式   中国经验   中国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