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在何处”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还在于要突破我国智库发展当前相对滞后状况,从体制和机制上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国智库在决策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加强,为科学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出现了一批专业研究与决策咨询能力较强的智库机构。但也要看到,中国智库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远未达到决策者的需要和期望,与国际一流智库,尤其是顶尖智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机构数量众多但实力不强;研究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研究内容碎片化、针对性不强、“管用”性不够;对外交流不足、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欠缺。
从深层次看,主要是四个问题:一是宏观制度环境不完善,智库在公共政策决策中的地位,在法律上制度上未给予明确定位。二是智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我国智库机构体系多元,管理体制属地化、部门化,各为其主,各自作战,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各类智库机构小而多,整体实力不强。三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适应智库发展需要。一些智库机构官本位现象严重,体制内智库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以行政职务为导向,高素质智库从业人员不便于引进;财务制度上,经费来源和使用与智库活动需要脱节,智库投入相对不足。四是长期以来,数量众多的官方智库还存在着面向社会服务的公共性不足问题。
智库的深层次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在何处”的方向。智库有针对性地破旧立新,转型发展,“新型”便展现在眼前。一是在公共决策中将智库纳入其体系之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环;二是具有政策研究、解读、评估多功能;三是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确立适合于智库科学运行的管理体制;四是鼓励和支持民间智库组织健康发展;五是建立全国性智库协会性平台组织;六是推进智库开放性、国际化建设。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建议
怎么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处理好多方面关系,包括官办性与民间性、政治性与独立性、单一性与多元性、保密性与开放性、国内性与国际性等方面相关问题。
1.智库咨询成为公共决策体制必要一环。公共决策是一门科学,随着现代决策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增强,需要将“谋”与“断”分离开来,在法律上、制度上正式将智库引入公共决策过程之中,把智库作为公共决策体系必不可少的一环纳入其中,建立起科学、制度化的公共决策体制。为此,必须培育一批骨干智库为支撑。
2.发挥官方智库的多功能平台作用。官方智库不仅是政策研究、解读、评估,而且还是其他智库成果汇集的平台。官方智库在组织形式上,需要既做好自研究,更要做好组织社会力量研究。为此,要把组织协调和汇集政策研究成果列为官方智库一项重要职能和职责。以此既解决官方智库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又解决民间智库“通天渠道”不畅问题。搞好组织协调平台,必须建立制度化、规范化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