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智库的一般理解
1.智库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智库也称为思想库、智囊团、智囊机构等,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兴盛于20世纪中后期,如今已遍布全球,学者对其有不同定义。从词典、百科全书、智库研究专家的专著中了解智库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一是“智库是就一些国内外事务开展公共政策研究、分析、提出建议并协助决策者和公众做出明智的公共政策抉择的组织”、“应该是长期存在的实体,而不应该是临时成立的委员会或研究小组”(《2008全球智库报告》);二是“独立的、无利益诉求的非营利组织”(美国政治学家安德鲁·里奇);三是 “通常独立于政府或政党”(维基百科)。
从国家治理角度讲,智库拓展了社会多元力量参政议政的渠道,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国外被称为继立法、行政、司法、媒体后的“第五种权力”。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智库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开放水平、知识精英的活跃程度和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在社会效用和功能上,智库的作用是多方位的,既能提高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又能扩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实现协商民主的多样化;还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储备人才、创新思想、提供信息等,也正是由于此,智库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智库建设的特殊性。智库建设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智库的结构及发展模式均是和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息息相关的,并无一定模式。智库按照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分类,在组织属性、隶属关系、规模大小、资金来源、研究专长方面有很大差异。各国智库亦有不同特点,如美国智库强调“非营利性、独立性和非党派性”。法国智库特点是民间智库影响力大于官办智库。韩国智库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政府智库为主导。巴西智库是通过出版物影响目标受众,并最终通过影响立法实现相关公共政策诉求。
(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在哪里”
一般来讲,我国智库具有智库的共同特征,是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是决策体制的外脑,是现代公共决策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决策提供思想和行动方案,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评估政府运作效率,传播社会知识,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走向,在现代国家决策中发挥着强大作用。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立足于中国国情,其功能定位和体系建设与西方智库相比有其不同,基本特征在于: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共产党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符合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制度,符合合作共赢的政党制度,并不标榜“通常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二是必须以服务决策为导向,坚持求真务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将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长期性问题研究以及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有机结合,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提供管用的政策建议,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三是官方智库贴近决策层,有明显的体制优势,官方智库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探索执政规律、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智力支持和主力。四是积极发挥民间智库的积极性,引导各类智库有序发展,培育客观、理性的智库群体,扶持和鼓励真正服务群众利益的智库机构发展壮大。
简而言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色”在于,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智库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多元主体共存共发展,官方智库居于重要地位,同时鼓励智库间竞争,为党、政府和社会提供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政策解读、决策方案评估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