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好的公共生活
你有机会去影响政治结果时不去这么做,在政治冷漠或者激进之间摇摆,没有中间状态,对于民主体制来说很危险,所以政治冷漠在民主体制下可能会导致民主成为专制的外衣
《独裁者手册》这本书,试图在民主专制的话语体系之外,建立一个解释政治的框架。它把政治分为三个维度:民意选择人、实际选择人和致胜联盟。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理论:不管是在民主还是专制体系里,一个政治家只会去讨好对自己有用的人。但这并不是说作者认为专制和民主没有区别,而是在专制和民主两种体制下,政治家所需要讨好的人不一样。
在专制体制之下,政治家需要讨好的是一小撮人,这一小撮很多时候表现为掌握军权的军队或者官僚体系高层。在专制民主体系下,政治家需要讨好的是选民。选民有民意选民——美国所有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是选民,还有实际选民——那些真正参与投票的人,在美国,总统选举投票率只有60%多,国会议员投票率也许只有30%~40%,所以我们假定平均投票率是50%吧。还有一个所谓的致胜联盟,在实际投票人中,那些选择了获胜的人,也就是一半的一半,这些人是真正的致胜联盟。那么美国的政治家需要讨好的是这一半的一半。
反过来说对美国政治的理解,我们要看美国政府如何讨好这些人,它的后果是什么。美国政治好的和坏的方面,都与这种“讨好”有关。“好的”方面就是公共服务的发达。“坏的”就是“美式腐败”。比如,美国政治中很多腐败其实是局部利益和全国利益的矛盾。我以前书里写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座哪儿都不到的桥。阿拉斯加某个选区人很少,比如说是5000人吧,但由于这五千人掌握着国会某个议员的选票,对于这个议员来说,他不需要讨好全国人,只需要讨好5000人,所以想方设法弄到拨款造了一座桥,这座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低,但它还是被根据政治逻辑造出来了。从全国来说,总统不是讨好一个选区而是全国的选民,但也会出现偏差,因为实际投票人和名义投票人有不同。比如美国老年人投票率远远高于青年人,所以美国退休者协会的力量非常强大,在公共政策决策中,政府会一再地向他们倾斜。所以用这个框架,无论是分析中国还是分析美国,都有相当的意义。
对选举制度的操控也是缩小致胜联盟的一种方式。比如对于政治家来说,小选区就比大选区好。一个大选区有10万人,在10万人选三个人,那么对于候选人来说,潜在的他要讨好这10万人。但是把选区划小一点,划成三个选区,每个选区选一个人,那么一个候选人所需要讨好的人会减少,只需要讨好3万多人。所以很多政治家尤其是小党政治家肯定希望划成小选区,因为小选区有利于政治家操控选民。这是一个典型的缩小致胜联盟的例子。至于尽量扩大名义选择人,增加名义选择人被替换的概率,这从美国政治来说也有例子。比如对于民主党来说,特别欢迎更宽松的移民政策,因为移民会使外国的尤其是西班牙裔的穷人能够进来,而这些穷人是支持民主党的,他们能替换掉本国对民主党不忠诚的穷人,因为有些美国本地穷人对民主党的忠诚是不稳定的。比如经济一旦改善了,或者由于宗教、文化原因,他们可能投奔共和党,将更多外来移民人口纳入“名义选择人”对民主党是有利的。
没有肮脏的政治,只有懒惰的人民。比如前几年,美国加州贝尔市前市长因贪腐被判刑,该市5位前市议会成员也因腐败被指控。为什么会形成这个贪腐局面?因为一个三万多人的城市,只有一千多人投票,正是民众都放弃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责任,给专制者很大机会为所欲为。又比如前段时间乌克兰的事情,人民群众上街把亚努科维奇推翻了,但2010年左右,乌克兰选举中投票率不到一半,你有机会去影响政治结果时不去这么做,等选上你不喜欢的人又非常愤怒,在政治冷漠或者激进之间摇摆,没有中间状态,对于民主体制来说很危险。政治冷漠可能会导致民主成为专制的外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