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都须坚持共同的民族立场
《中国社会科学报》:事实上,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经济规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小,反而维持着相当高的比重。是不是可以说,执着于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相对规模上的变化没有太大意义,关键问题是要将注意力转向促进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经营效率及内部管理的质量提升上来?
邱海平:在国有企业及其所占比例问题上,首先必须区分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国有企业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并不会改变整个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国家兴办国有企业,都是为私人资本及其发展服务的。但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及政治制度的基础。
当然,包括我国在内的一系列国家的历史教训表明,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及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就搞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觉地走上了一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独特发展道路。20多年的发展成就表明,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既不能因为国有企业还存在某些问题而全盘否定之,走私有化的邪路;也不能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存在某些弊端而将其一棍子打死,走“一大二公”的老路。
如果从全球经济的视野和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使我国经济在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处的低端位置不断向上移动,进而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在这方面,无论是我国的国有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负有共同责任。因此,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都必须有国际眼光并坚持共同的民族立场,必须加强协商和合作,努力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从这个立场和角度来看,全盘私有化的观点和主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超级杂音和噪音,的确应该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