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邱海平:发达国家“羡慕嫉妒恨”中国国企(2)

——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邱海平

 发达国家“羡慕嫉妒恨”中国国企

  《中国社会科学报》:主张全盘私有化的声音近年来似乎格外热闹?

  邱海平:反对全面私有化的人,大多数并不反对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反,主张私有化的人则是全盘否定国有企业和公有制。不言而喻,主张私有化的观点是一种极端的思想观点,这种观点更多地是仅从非公有制经济的立场和利益出发看问题,而不是从整个国家的立场和利益出发看问题,其片面性和错误性非常明显。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是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条出发,闭眼不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闭眼不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总是抓住国有企业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的某些问题不放,通过“放大镜”和故意妖魔化国有企业、整个国家制度甚至民族文化等卑劣手法,为他们的主张鸣锣开道。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因此,代表非公有制经济利益和立场的人,必然会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继续鼓吹全盘私有化的观点。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后,一些私有化的主张者,继续按照他们一贯的思想和观点,对《决定》的这一重要政策主张进行片面的、为我所用的解读。当然,我们也看到,许多学者也发表了批评和反对这种错误解读的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国有经济的种种批评,如行政垄断、效率低下、职工收入高于非国有经济等,与国有经济产权性质有直接关系吗?

  邱海平:谈到国有企业,我认为首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从这个原则出发,也就是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一己之见或别有用心的偏见出发。我认为国有企业存在四个方面的主要事实。

  第一,从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范围来看,经过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已经从绝大多数一般性的竞争领域中自觉地退出来甚至消失了,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数量也大大减少了。从国有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截至目前,现有的国有企业绝大多数存在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技术战略型(航天、核能等)、战略性资源型(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自然垄断型(机场、铁路、邮政、电网等)、公共服务型(供水、供气等)领域和行业。除了少数存在于一般性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和资本可以考虑进一步退出之外,在以上这些关键性领域和行业,国有企业和资本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出。因此,用个别事例和个别现象来从整体上指责和攻击国有企业的“垄断性”,完全没有道理。

  第二,经过股份制改造,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并在事实上已经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了。各种实证研究表明,现有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在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各方面有了巨大提高。因此,仍然用“垄断”来解释国有企业效率的普遍提高这一客观事实,并由此继续否定国有企业,完全是别有用心的。

  第三,在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且必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无可替代的主体。就国际竞争而言,我国国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从资本规模、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来看,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事实上,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而且从发达国家的角度看,它们不仅惧怕中国的国有企业,甚至有点“羡慕嫉妒恨”了。因此,看不到我国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性地位,片面夸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进而否定国有企业,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有悖于中国的长远发展战略。

  第四,国有企业仍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和社会对国有企业的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使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性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国有企业中仍存在的某些行政垄断需要进一步破除,使社会公平原则得到更好的体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效率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职业经理人制度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以充分发挥企业家的才能和作用;国有企业的民主化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使国有企业内部的分配更为合理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您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将国有经济私有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些所谓的国有经济存在的“危害”。

  邱海平:如果我们承认以上四方面的基本事实,那么,正确的结论必然是:虽然国有企业还存在某些问题和缺陷,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整体状况仍是好的,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原则,通过深化改革,使国有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如果像一些人主张的那样,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国有企业私有化,不仅会导致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不公平,且也将使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遭受重创。因此,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倾向保持高度警惕。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邱海平   中国国企   公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