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经济学的创新贡献
海派经济学,就是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海派经济学之称源自海派经济论坛的成立,作为海派经济论坛的主席,程恩富在这一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程恩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崇富就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进行了讲解。讲解结束后,政治局委员们和两位学者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讨论,主要讨论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状况,信仰危机和社会矛盾等问题。在开会前,中央军委的一位副主席还递纸条给程恩富,问他“什么是海派经济学”。
事实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也等同于概括了程恩富学术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成果。
1995年11月,由上海最大的经济学术团体——上海市经济学会所属社会主义经济分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等单位发起和组织,成立海派经济论坛。成立伊始,论坛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点,力求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是海派经济学的学术追求。同时,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上不搞教条主义,倡导在科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重建合乎中国国情的中国经济学,形成独特的海派风格。
海派经济论坛讨论的主题分为三类:一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问题,如重建中国经济学、经济人与拜物教理论、产权和制度经济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劳动价值论等;二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如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与混合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改革观、科学开放观及其政策、保险开放战略等;三是世界经济的重要问题,如经济全球化、世界工厂与知识产权优势战略、世界高科技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是与引入中国的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间的竞争中产生和发展的。“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坚持经典马克思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念,努力寻找马克思经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积极探索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道路问题。”
在如何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经济学分析范式、价值观念和范式革新之间的关系上,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派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甚至涉及到范式的革新,这种范式的革新主要包括分析方法的精细化和模型化;树立 “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观念;确立新经济人假设前提(如程恩富所提出的“利已和利他经济人假设”的新经济人论);抽象出市场运行方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明确“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调节为主导”的双重调节和运行机制等等。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一方面坚持经典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则注意吸收新的科学分析方法,以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总体分析框架,采用综合分析方法论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程恩富主编的《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