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程恩富: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的代表

自1983年在《复旦学报》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程恩富教授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不断前进,继而创立了中国经济学学派——海派经济学,即“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

程恩富自言其学术探索的历程:学成执教复旦园,育人转教上财大,研究高登社科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程恩富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创新现代政治经济学、创立了海派经济学学派和首创大文化经济学。他倡导和秉持“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的学术精神,即以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为基点,科学综合古今中外的合理经济思想,构建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揭示当代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经济学范式。

在理论探索中,程恩富先后提出“重建中国经济学论”、“后马克思经济学综合方法论”、“社会主义三阶段论”、“新的活劳动价值论”、“新经济人论”、“公平效率交互同向论”、“一府两系的国资管理论”、“三控型企业集团论”、“大文化经济学论”、“知识产权优势论”、“当代经济基本矛盾论”、“经济全球化利弊不确定论”等,形成了系统独特的经济学方法、理论和政策主张。

2014年5月,在赴越南、老挝主持“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年会之前,程恩富教授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的专访。

政治经济学的治学之路

1950年,程恩富出生在上海一个铁路工人家庭。“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学读书时,我就对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感兴趣,喜欢思考诸如唯物论、唯心论、实践论、矛盾论等问题。”程恩富说。当时,父亲程九如经常将单位发的《党的工作》刊物带回家,程恩富时常翻阅,很喜爱上面的文章。

1963年3月,中苏珍宝岛冲突,程恩富毅然去了黑龙江嫩江县的七星泡国营农场七分场。在农场,他一边进行体力劳动,一边组织上海知青成立业余读书小组,学习《共产党员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著作。1972年,他偶然在大学毕业的知青连连长家里看到一本《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借来后便如饥似渴地阅读。那时,程恩富已经从下地“啃地球”的生产连调至分场场部担任青年工作的专职干事。这些阅读的机会,为他进入复旦大学经济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打下了基础。而北大荒的三年,也为程恩富后来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程恩富师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 华和洪远朋教授,并于复旦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复旦的学习加工作的17年,是程恩富的学术积累时期,这个阶段为他以后的研究打牢了学术基础。

1989年10月,程恩富从复旦大学调到上海财经大学工作,他的很多研究成果就出自这一时期。在上海财经大学的十几年里,程恩富出版的著作有十几本,主编的与合著的有十几本,文章也发表了300多篇左右。并在这一时期,程恩富发起创立海派经济学,“海派经济学从地域上说,是上海学者从上海发起的,但学派是向国内外开放的,不受地域限制;从内容上说就是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要重建中国经济学。这项工作我在上海财大的时候开始的,在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基本假设和原理以及在经济政策这三个方面,按照学派的要求系统地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上海财经大学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后,程恩富开始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主,思考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我是以社科院为主联合其他大学,在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化方面重点抓了三个薄弱环节,这在国内还很少有人做。”程恩富介绍,这三个环节一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数量分析;二是把国外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很多创新观点要引进中国,纳入我们创新的范围之内;三是用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引领应用经济学的创新。正是在这一段研究中,程恩富建立了“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的学术处理方法论和思想原则。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程恩富   新马克思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