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作品背后一定有其理念性的东西,问题在于这个‘理念’应该如何表达。”
记者:我国的影视作品也是获得过一些国际奖项,但从获奖作品的题材内容来看,时常被人评说是在消费中国的苦难,甚至有人觉得如果不去消费中国的苦难,中国电影就难以在国际上立足,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刘卫兵:比如说《白鹿原》,包括张艺谋的《活着》在国内也没有上映,还有《霸王别姬》,通过这些我们会发现,大量的影视剧作品都是关于过去历史题材的。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当我们的影视工作者锁定现代背景的故事,往往无法很好的表达,所做出的作品大多会因为无法真实还原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超出现实过于传奇而引发大量争议。像我刚刚说过的,我们的年轻人对本国的导演要求比较高,总试图挖掘故事背后的内涵等等,而对国外的导演却比较宽容,起码不会有那么多的社会心理投射,没有更多的求全责备,在观看这些海外作品时也没有什么心理压力,真正达到一种轻松来填补业余生活的休闲目的。而往往看我们中国导演的作品,因为熟悉,所以产生众多的联想,这也使得我们很多创作者投鼠忌器,步履维艰。
其实作品背后一定有其理念性的东西,问题在于这个“理念”应该如何表达。如《小时代》,它的争议便是将一些负能量的理念过于表面化。我个人认为,如果一部影视剧在观看时就能够清楚地感觉到“理念”,那么它一定不是好作品。而在看完之后,赏心悦目的同时,觉得还有一点振奋的情绪,那么它至少不是一部坏作品。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这些年上映的影视作品中,我觉得《士兵突击》做得最好。这部片子当年并没有宣传,反而在不经意间越来越火,电视台反复播映。其原因就是在看完之后,像我这样的中年人都开始能够感受到一种激情,一种向上的振奋人心的能量。它传达的理念需要你沉静下来仔细地去思考,但又不复杂,因为人物角色就没有那么复杂,许三多那样一个平时木讷笨拙、憨厚老实的人就是这理念的具象化。他身上那种执着的“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正是中国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而如今这种精神恰恰在我们身边很多人的身上都找不到了。因为现在我们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三角形谁都想走斜边,都想讨巧的一夜致富、一夜成名。这不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艰苦奋斗”精神的遗失么?
“对于文化,我们更多的是要去学习,要从全球化的视角解读,
而不要过多的用国界线去划分。”
记者:有评论说近些年的韩剧潮、美剧潮的产生是我们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自尊,您对这此有何见解?
刘卫兵:我不敢苟同。因为事实上,我们从来不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只是有时候不该涉及自信、自尊的一些问题,却都被人为的放大到自尊自信层面上去。
其实,影视剧也是现代的一种文化产品,一定要把它还原成产品去看。产品就要符合文化产品的规律。比如通常情况下,时间不到,工序不到,你的产品就不可能是世界高端产品。所以这并不是自尊自信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许多文化产品的确是不如外来产品。
十年前,也有一些中国二三线导演曾经说过,好莱坞大片依靠的不就是制作么,如果给我三亿美元我也做出那样的片子,可是真的给了他三亿美元他真的能做得出来么?这种思想,与国际上的整个文化发展趋势和人类后现代的一些追求,如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是不相符合的。这跟是否拥有那三亿美元,并没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认为如果真的要讲到文化自尊、文化自信的层面上,那么我们首先要反思,找出症结所在,加快提升我们本国产品的质量水准,一味地否定别人,不去面对自己的问题,那才真是自尊自信缺乏的表现。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贵族不是一代养成的”,同样的,我们要看到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它的文化以及文化产品的发展提高需要一个逐渐学习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不能太过急功近利。
如果从这个角度反观我们影视作品的发展过程,其实你会发现一些很明显的变化。比如十年前,那时候我们主流社会还有一个剧种定位叫主旋律影视剧,现在这个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并且在这个词消失之后,我们忽然发觉,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反而好看了。其中比较有名就是号称电视台播放次数高达3000多遍的《亮剑》,还有《潜伏》、《士兵突击》。思及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之前那么多年我们的创作者都擅长拍历史题材,像《甄嬛传》,号称是中国少数能出口的作品。但相比之下在面对时尚现代作品的时候,我们必须得承认在这方面的不足。从创意到制作等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前阵子演员和编剧之争。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在影视剧的制作过程中,我们的分工合作无法达成一种标准。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全知全能的,可能小说写得很好,但是改编成影视剧就未必能将情节表现饱满,也就无法吸引我们特定的年轻观众。因为他没有按照现在的这种所谓的分工原则合成达到一种精致。
文化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可能很多学习都是从简单的模仿复制开始,然后再来原创。坦率地说,我们现在的一些时尚剧的制作水平还处在模仿阶段,还没有完全进入到原创阶段。这也很正常,我们中国的物质产品也都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所以同样的不能太急功近利。而且文化方面不仅要着力发展自身,还需要对世界的相关文化的发展了如指掌,注重文化的全球化,要打开国门,走出去,引进来,注重交流。
我们不能将文化功能过于放大,逾越边界,把文化与国际政治关系动辄联系在一块,说起来就有一种文化沙文主义的倾向了。其实文化注重交流,是双向的选择,这样才丰富了世界的多样性。而且现在国际社会高度开放,喜欢韩国影视剧,可以去韩国旅游,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影视剧承担着文化传播作用。韩国在它出口的影视剧作品中很好的宣传了自己的文化,将国家最好的一面都拍摄到影视剧里展现给国外的观众。我想这也正常,我个人觉得当一个国家的工业产品发达之后,第二步必然就是扩大它的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如果仅仅是物质产品的影响力,也就不叫世界影响力。所以对于文化,我们更多的是要去学习,要用全球化的方式解读,而不要过多的用国界线去划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