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刘卫兵:关注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

“文化背后所反映的,恰恰就是转型时期的大众社会心理。”

 记者:我们如今的情况是,像《小时代》这样打造出青春偶像的作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而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往往又不具备打造出青春偶像的能力,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刘卫兵:对,所以说现在是一种二难境地。我们刚刚谈到《小时代》从上映起就充满了争议,拜金主义、盲目炫富等等指责铺天盖地。的确,其中有这样的镜头,《小时代1》中女主人公的衣橱大得夸张,上百件的名贵品牌服装,实在太超出中国基本的现实生活状况。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作者有些拜金倾向也不为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整部电影的主题还算是积极向上的,我认为有时也不能太求全责备。任何事物的发展与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有些期待连一些知名导演都无法达成,那么又怎能苛求一个第一次导演作品的人呢。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情是不容忽视的,无论存在怎样的争议,无论有多少人瞧不起郭敬明的作品,事实是小时代系列的票房成绩近7.78个亿。今年又要推出《小时代3》。甚至连张艺谋也曾评论说,第一次拍电影的郭敬明能做到这种程度也算是难能可贵了。其中有些电影语言用的还不错,只是因为缺乏经验的原因,无法满足大众期待。但必须要说,片中那些带有炫富倾向色彩的情节内容完全可以再收敛一下,不要造成错误的价值导向。

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等难题。这样的社会转型时期催生出一种负面情绪,表现为一些人仇官仇富的心理。即便是影片做得再好,也没办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更因为类似这些负面情绪的其他因素存在,使得对某些影视作品、文化作品的评价,是基于对当前社会矛盾无能为力的一种发泄。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也就是说一部电影不仅要完成它本身娱乐大众、传播文化的功能,还间接承担了政府的社会心理调节功能。

除却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打造出与韩剧等同效应的作品、品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制作上的不足。其实国产剧跟韩剧相比较,不难看出,韩剧制作精良,每一个镜头、每一段插曲、每一个场景,甚至是每一个细节,都在追求尽善尽美。我们知道大多数韩剧都是周播剧,每个星期才出一集到两集,也就是说,这一两集的内容恰恰是需要一整个团队一个星期细致调整才能完成的。

坦率的说内地的市场竞争太激烈,我们电视台的频道又太多,美国、欧洲等国家的电视频道一般都只有几十个,而我们中国的电视频道粗略的算有两百多个。频道多了反而让观众没法选择,也造成了频道之间内容的高度雷同和重复,缺乏个性。我们说青少年是传承文化的核心群体,那么我们本可以有一两个频道专门主播青春题材的内容。其实早在2000年之后,中宣部、广电总局积极推动青少年文化宣传教育,使得全国省级频道都设有青年频道,北京电视台第八套节目是青年频道,中央电视台专门设立少儿频道。但最后这些青少年频道都被高度的同化了,节目收视率每况愈下,原因就是它根本就不符合青少年收视的基本心理。虽然号称是青年频道但实际上已经名不副实了。但其实初衷是好的,但是缺乏一个整体的方向布局。打造青年频道首先要有一个怎样的立意,怎样的方向,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制作团队,包括创意构思都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因为青年的心理需求也是随着时代发展改变的,而这个“心理”不是单纯指青年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我们要有一种正能量。但还是要回到刚刚那个话题上,有正能量是必须的,但首先要有吸引力。若是连观众都吸引不到,再大的正能量都无法传播开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连最基本的具有吸引力都做不到,那么还谈什么传播正能量,传播中国文化呢?!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题材,尤其是现代题材的好作品太少。2007年播出的《奋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且自此催生了一系列青春题材的电视剧。但是这部片子当年上映的时候同样争议也特别大。有评论说这个电视剧应该叫《穷爸爸和富爸爸的故事》,剧中佟大为饰演陆涛,两个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种种,体现出一种“拼爹现象”的味道。尤其是亲生父亲,儿子没钱了,就签一张一千万的支票,这是严重的超现实。当然我们不排除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现象,但这也只是个别,而不是大多数普通人能够有的情况。其实影视作品需要有超现实因素,弥补那些你在现实生活中追求不到的东西,承担着一种心灵安慰的功能。但好的影视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首先就是“源于生活”,这个“生活”一定是大众的,具有普遍性的。另外就是人物心理不能够太强调金钱价值观,奋斗、挣钱、办公司这些固然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但过度强调就会抹杀掉除却这些之外生活中的美好细节。从《奋斗》到《小时代》系列,之所以引起争议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价值导向不对,就难以引起共鸣。所以我想,我们是不是能从生活中寻找普通人的生活坐标,来描绘出人生最阳光的一面。有好的题材、强大的制作团队、规范的市场环境,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受众喜闻乐见,同时又发人深省的好作品。

除却这些如果还有什么是使韩剧比国产剧受欢迎的原因,我觉得就是两国不同的社会心理。因为韩国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特别成熟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韩国的一些企业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亚洲前头,比如三星电子。从美国到欧洲,到处都三星电子的广告。反观我们中国大企业的广告,我这么多年,只在法国巴黎看到了比较小的海尔广告。这种情况下,韩国电视剧反映的是对社会变化的一种认同。希望通过人物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让大家来认同这个社会传统的基本的价值观,韩剧从设计到制作,更接近普通的大众心理要求。另外就是,基于韩国这样的情况,中国的观众群体愿意相信韩剧中的生活场景是这样的,因为他们并不真正地了解韩国,所以更容易接受。而对于我们中国的一切观众都太熟悉了,所以对于本国作品来说,想要满足本国观众的心理需求,就更加的难了。

韩国的韩剧现在主要针对中国市场,中国的青少年是最大的受众。而我们的电视剧有点过于超现实。试想韩国的普通生活在我们中国青年看起来都十分向往,因为韩剧中营造的人际关系中虽然有争吵,但总体是融洽的,而同样的我们的《杜拉拉升职记》中满篇幅都充满了内斗,互相钳制。大量中国影视剧都在描绘一种“中国式的竞争”,能力不足的人并不去思考如何提高能力,而是当自己得不到升职机会的时候想尽办法将对手也拉下马。这绝不是健康的竞争模式。向上的竞争模式原本应该是促使人不断进步的,而我们却是向下的竞争,这反映了一种消极的国民心态。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文化背后所反映的,恰恰就是转型时期的大众社会心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刘卫兵   文化传播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