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郑新立:政府应强调控、少审批

对于行政审批的过于执着,使得一些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者失去了对更为重要的宏观局势的研究和把握,贻误了改革 。

“要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性政府。”2013年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自己任期内最后一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2013年两会上,“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反腐败”、“城镇化”、“财税体制改革”等成为热门关键词。其中,“职能转变”史无前例地被列入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总体方案的文件名称中,与“机构改革”并列。

政府职能如何转变?简政放权,“简”在哪里,“放”又在何处?

针对这些问题,3月4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向地方放权,向企业放权

《瞭望东方周刊》: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方案》将“转变职能”列入了文件名中,这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郑新立:这次文件突出了职能转变,也就是要将政府职能集中到应该管的事情上来。我认为这释放出的一个强烈信号是,这次机构改革不仅仅是部门的合并、设立以及取消,而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也就是说,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主要应该把自己的管理职能放在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制定政策和法规,以及对市场秩序进行监管以保证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等方面。

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有所增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出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而政府近年来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断地加强社会管理职能。例如上一届政府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包括在城乡范围内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改革,扩大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等等,这些都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

以上是需要加强的职能,那么相应的,就有一些职能需要削减,最典型的应属行政审批。

现在审批环节比较多,一方面,上一个项目很难;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项目和产业重复建设的情况,且较为严重。我认为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政府对市场不当干预、过度干预,一些市场需要的因行政审批而阻碍了发展,一些市场不需要的却又得到行政力量盲目鼓励和引导。

总体来说,职能转变应从原来以过多的行政审批干预经济转到制定政策法规上来,用政策法规来约束市场和企业的行为;要从事后追惩变成加强事前监督。

《瞭望东方周刊》:行政审批与市场及企业自主决策之间应如何平衡?

郑新立:我认为,中央政府要向地方政府放权,而地方政府则应向企业放权,不能截留权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不要去一个一个审批项目,只需制定产业政策,用产业政策来引导。政策则要统一、规范化且透明,使得企业看到这个政策就知道该怎么选择与决策。

此外,政府还应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准入门槛,用政策、技术标准、排放标准来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

大的基础设施,以及对行业有带头作用的、重大的制造业项目,需要政府来批;大量一般的制造业项目,包括地方性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可以交给地方政府和企业,由他们自主决策就行了。

对于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产业政策---主要是从行业技术标准、环保标准上等管理项目。达到标准要求的,就可以自主决策上这个项目。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一年的投资总额超过20万亿元,那么多的项目都靠政府机构的人来一个一个审批,管投资的就那么几个人,他们能有多大精力去调研市场呢?实践证明,投资决策越是接近基层与市场,投资的失误率越低。

过去我们主要靠行政审批来解决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解决多年也没有理想的结果。不如交给市场来解决。如果企业投资的项目没有收益,那么将来它自己承担这个风险。

政府应该做的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有些产品的生产能力在国内过剩,但国外市场非常需要。比如中国粗钢生产能力可以达到9亿吨,但去年产量只有7亿多吨,闲置了两亿吨的粗钢生产能力。其中,一些设备需要改造,有一些则可以向有需求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比如印度,它刚刚开始基础设施建设,建一个新的钢厂需要很多资金。我们转移旧设备到它那儿去投资设厂,这样设备还可以发挥作用。还有像非洲、东亚、中亚的一些国家,它们工业生产能力还是较为紧缺的,国家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引导向国外转移一批。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郑新立   行政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