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干细胞研究屡现学术不端 学术明星为何连演丑闻片(4)

只能做到事后惩戒,事前大多无能为力

与以往出现在媒体时面孔圆润,充满活力的形象相比,身穿蓝色连衣裙,带着珍珠项链出现在记者会上的小保方晴子,面容消瘦,双眼噙满了泪花。

对于国际上的广泛质疑,小保方晴子供职的日本理化研究所发育生物学中心,成立了一个6人调查委员会。4月1日,委员会发布调查结果,认定小保方晴子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诚信对于学者来说就像生命,人家不信你,相当于将你清除到学术圈以外了,你的学术生涯就死了。”专注于学术打假的方舟子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他介绍,在美国,一旦发现学术不端的行为,会禁止当事人在5年内申请国家科研经费,在瞬息万变的科学领域,这意味着被学术圈淘汰。

学术不端行为者所在的机构也会做出相应处罚,比如开除、降级,一旦一个学者被开除了,他便很难在其他实验室找到位置。

美国联邦政府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科研诚信办公室每年都会公布、处理大约10起生物医学领域的造假。这个机构会接受此类举报,然后进行调查,处理。

只是,相比事后严惩的方式,大多数学者指出,想要采取事先预防几乎不可能。

“没有哪一个评审机制能确保不会出现造假。通常情况下,除非造假非常拙劣:图和数据错误太明显了。”方舟子说。

陈坚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虽然现在的学术期刊都使用了防止学术不端的测试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实现从文字到数据、图片上的初步筛查监测。国际上的知名期刊的评审专家也都是学界的“大牛”,凭借他们的经验、判断力和逻辑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但对于太过前沿和创新的东西,他们也会本着不打压创新态度,允许其通过,依靠后人的研究和科学的纠错机制来处理。

比如,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在递交《自然》的专家评审时,就面临着这样的情形。编辑决定未经专家评审就将其发表,理由是:这个发现太伟大了,我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个人能够评审他们的文章。

时至今日,小保方晴子还在自我辩解。她坚称在自己作为共同作者的文章中,“一些图片使用了不恰当的图片处理技术”。(记者 张莹)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