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干细胞研究屡现学术不端 学术明星为何连演丑闻片(3)

一方面是科学前沿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极大的名利诱惑

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造假和失误的界限变得模糊,也让造假者心存侥幸:即使被揭穿也可以用失误来辩护。

丹尼尔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动机一部分是一时软弱,比如不想令雇主失望,或者竞争压力。少数人则因为极度的自恋、渴望快速成名而不考虑、甚至不在乎后果。”

根据他统计的数据,约2%的科学家承认他们曾杜撰、伪造或是修改数据以润色结果,高达34%的人承认其他不端行为,包括用直觉分析结果而忽视实际情况。

作为科学前沿的干细胞研究尤其如此。按照范纳利一份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问卷调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篡改和编造数据的比例特别高。

小保方晴子一度被视作日本“民族的骄傲”。媒体曾不惜篇幅地对她的成长经历进行过报道,从年少时的好奇心到从事科研之后的坚韧和耐心,“无不显示了一名科学家所具备的修养”。

这位被赞为“日本居里夫人”的科学家所在的理化研究所获得了日本政府的高额经费,资金投入之多,使得“如何花完预算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以至于研究所不时要进行一下内部装修,购买一些意大利进口家具。

如今,她又被称为“女版黄禹锡”,后者曾因捏造实验结果和买卖人体细胞而成为造假的代名词。但想当年韩国媒体将他冠为“大韩民国诺贝尔奖的希望”和“民族英雄”, 政府不仅向其研究小组提供数百亿韩元资金用于研究,更授予其“韩国最高科学家”荣誉,并为其提供保镖服务。

韩国《中央日报》在黄禹锡事件发生后发文反思:“黄禹锡事件的滑稽,把韩国社会的种种阴暗面暴露在世人面前;这其中有盲目的民族主义和爱国心,有成果至上主义,有对科学带来经济附加值的盲目期待,有媒体轻率的煽情主义,有政界的利用与过度期待。”

如今,学术期刊对待干细胞研究也更为谨慎。同济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孙立夏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为避免数据造假,中心现在对学生的论文都严格要求保留初始数据。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