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是研究者的有意所为,而错误是科学研究难以避免的
4月28日,长相酷似金城武的山中伸弥,主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身穿笔挺的黑色西装,打着深蓝色带花纹的领带,在现场流下了眼泪。
错误是一名至今没有透露身份的匿名网友爆出的。他指出论文的一张图片里,两个经过不同处理的样品电泳结果过于相似,误差线的长度也显示出不自然的一致性,据此怀疑数据属于捏造。
对此,山中伸弥几乎无力辩白。他坦言自己没有验证这一图片所需的记录,因为实验是由合作者完成的。
在长期致力于研究学术不端现象的加拿大学者丹尼尔·范纳利看来,山中伸弥的做法称不上学术不端。他解释说,学术不端是指有意捏造、篡改数据误导他人,以及剽窃等行为。“学术不端是研究者的有意所为,而错误是科学研究难以避免的。”范纳利说。
起初,小保方晴子就试图用“错误表达”逃避责任。今年年初,这位年仅30岁的科学家在《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通过酸浴手段将普通人体细胞转变成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功能的STAP细胞。
这一研究结果震惊了世界。相比前辈山中伸弥需要依靠四个转录因子驱动诱导才能把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小保方晴子仅凭物理手段就实现这一目标。
如果属实,这将构建再生医学的“理想国”:如果你不幸罹患了白血病,医生会从你身上“变出”造血干细胞;如果亲人得了糖尿病或者阿尔兹海默病,不要紧,“解药”胰岛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就蕴藏在病人的普通细胞当中。
问题随之而来——没有任何一家科研机构可以证明她的实验能够被重复,包括小保方晴子自己团队的其他人。
“干细胞实验涉及太多的细节,对一个实验如果没有长期研究的基础和心得,或者换了一个实验室都可能无法重复。”国内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从事肿瘤干细胞研究的陈坚表示,这种情况在干细胞研究中较为普遍。
美国一家名为爱摩根的制药公司曾在2010年尝试重复《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实验,但经历半年无功而返。德国制药巨头拜尔公司也曾“大吐苦水”,说公司如何因内部实验无法重现文献结论,而中止了近三分之二的早期药物项目。
陈坚还补充说,干细胞生物学作为前沿领域,加之生物本身的复杂和多样性,让研究者本人都可能无法对所有的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就像一个灰色地带,需要引入研究者的判断和主观因素。”他举例说,如同武侠小说里,并不是武林高手把“心法”传给你,你就能打出一样的招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