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还历史欠账等不得耗不起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政府性债务受到很大关注,对于中西部省份及城市,您怎样看待地方发展与举债之间的关系?
梅新育:我注意到了。近年来,中西部一些省份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这样的举动和相关的债务负担问题,在社会上已经不止一次引起关注,有些媒体和评论人士对此抨击甚多,甚至给一些地方戴上了“重债城市”的帽子。
其实,考虑到本世纪初之前,中西部一些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历史欠账很多,它们必须下大功夫偿还历史欠账,产业转移和内陆地区竞争的压力更使得这一工作等不得、耗不起。
记者:这是否体现为对发展时机的把握?
梅新育:是的。中国的区域发展存在落差。东部的许多成熟产业,有丧失竞争力的担忧,但一旦转移到中西部,仍能重获青春活力。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又将使这一优势得到充分、有序的发掘。近10年来,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GDP、工业产出、进出口贸易增幅等项指标一直高于东部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在全国此类指标中所占份额持续提高,高增长地区能够给后来者创造更多机遇。
在新一轮的发展战略中,中西部省份拥有很多机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其中,“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全国区域发展平衡的重要内容;由于东部地区开放经济已经相当繁荣,国内外企业界也值得对内陆地区开放给予更多关注。
正因为这样,在新一轮竞争中,中西部省份不能错过时机。为了不错失机遇,适度举债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公平的。因为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后世也将受益;通过适度举债建设,让后世受益者与现时建设者共同分担建设负担,更为公平。
中西部要维持相对较高增长速度
记者:您刚才提到适度举债是必要的,那么怎样才算适度?
梅新育:总的来说,中西部要维持相对较高增长速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吸纳连续不断的投资注入。问题是,中西部地区要持续吸纳投资,但投资环境还存在一些缺陷。诸如,本地资本积累不足,难以对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开展持续投入,若要举债发展,又面临较高地方债务水平的约束。在人力资本方面也显得薄弱,在公共服务及管理方面与东部存在落差。这些都在妨碍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吸纳海内外投资的潜力。
那么,如何克服这些发展问题呢?应当抓住《预算法》修订等契机,缓解流动性压力。此外,更需要打破地方国有资本的区域藩篱,将东部国有资产重组、发展与中西部吸纳产业转移、减轻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结合起来。还要通过创新权益资本引进方式,吸收更多权益资本投入,从根本上降低负债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