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中国地方治理的未来图景、现实困境与实践转向(4)

四、完善我国地方治理合作网络的前瞻性思考

网络化治理成为我国地方治理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当前我国地方治理合作网络无论是内部治理结构,还是外部生态环境都存在着一些发展的困境,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治理合作网络十分脆弱和发展乏力。为此,有必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破解地方治理发展的瓶颈,增强地方治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第一,全面整合地方多层面责任体系,加强对地方治理主体的问责。责任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责任就是他人对你采取行动所抱有的一种期望。当前加强地方治理责任体系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地方责任政府建设。主要从问责制度的建设,扩大问责的范围和领域,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提高责任赔偿的标准,对腐败行为实行“零容忍”制度,延长问责的时限和链条,逐步推行终身问责制度等方面着手。第二,加强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行业约束,重塑职业主义精神。通过内在的自律和外在的他律相结合,再辅之以严格的问责制度,就构筑起市场和社会组织的行为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第三,培育理性负责的现代公民。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力量,采取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的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推进公民社会化。通过公民参与地方治理过程中的共同学习、模仿和对照,也会无形中发挥了形塑人格和提升素质能力的作用。

第二,大力提升地方治理合作网络绩效,改善合作网络外部生态环境。地方治理合作网络的高绩效离不开各治理主体的通力合作。首先,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明确地方治理各主体的角色、权利、义务等,促使合作网络规范化运作。其次,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保障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社会组织都拥有与其所承担任务相匹配的资源,使其能够发挥在合作网络中应有的作用。再次,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地方组织工作人员和地方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参与技术,引导各类成员积极有序地参与到地方治理中来。复次,通过加强地方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千方百计地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地方治理开辟渠道。最后,加强地方治理合作网络运行的诊断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网络的健康可持续运行。

第三,重塑地方治理主体间的信任机制,开发合作网络的动力源泉。信任能够消除谣言、小道消息,重新唤起人们对地方网络治理共同体的信任和合作的信心,增强地方合作网络的牢固性和持久性。当前要加强地方治理主体间的相互信任,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着力进行:首先,增强共生意识和资源依赖意识,增强合作的内在动力。由于公共物品的外溢性和个人、组织的有限理性,使得合作共赢成为当前地方治理主体的最佳行动策略。加之,个人和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相对有限,建立命运共同体来加强合作成为必须。其次,利用充分嵌入到正式社会组织和非正式社会网络的互惠规范将各方的利益纳入进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地方治理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并培育他们的利他主义的道德规范,从而增强他们采取集体行动的积极性,使各主体清楚地认识到,通过彼此间的信任和合作,最终都能因为集体行动而获益。

第四,加强地方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形成地方集体行动的多重诱因。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积极沟通交流和协商对话,形成多种不同层级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地方治理合作机制和社会规范。一是一些正式的战略合作框架和日常合作机制,像地区之间建立的城市联盟和地区合作组织,政府与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形成的日常合作机制,包括合同外包、租赁制、特许经营等;二是一些非正式的自组织形式,像农村中建立的一些集体合作社,如茶叶社,水果社,粮食社等,农村农田水利灌溉组织,城市农民工建立的维权自组织,民主恳谈会和民众参与政府预算等;三是一些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像社会的声望体系,社会公信力,社会美誉度等。

网络化治理作为人类治理的一个新阶段,其追求的目标是达成成功而有效的治理即善治。当前地方治理的网络化趋势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它给地方政府的权威地位、执政理念、内部流程、外部环境等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另一方面,它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许多的合作伙伴,将地方政府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加速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了政府战略规划、战略管理的全局统筹能力。如何结合当前有利情势,增强地方治理合作网络的稳固性和持续性成为当前和今后地方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