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开显历史之大美 ——三拜来新夏师

提要

要多为人民写史,少为专业写史,多为人民服务,少为饭碗服务。先生毕其一生,纵横文史,沉潜方志,著书不胜枚举。历史学的成果就不用说了,还有目录学、方志学、谱牒学和图书馆学,在这些领域里,他都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对于学者来说,在一个专业里有所开创已属不易,在多方面都有开创就更是难乎其难了。

2014年3月31日15时10分,先生仙逝。悲乎!先生逝矣!

开显“天人”之美

三十年前,我们才入南开园不久,先生来授课。

所有人的眼睛几乎都立起来了:瞧,那高跟皮鞋……

那年代,“文革”阴影还在,他从牛棚出来,居然敢穿高跟鞋。

谁能想到,我们的来师,年近六旬,就这样高视阔步,上了讲台。所有人都吸一口气,忍住了,没有喷笑出来,反而惊呆,互换着眼神,仿佛在问:他洁白似云,高蹈如鹤,哪像从“牛棚”里出来?身上为何没有受煎熬的痕迹,神情何以没有气馁的样子?头发一丝不乱,裤线根根笔挺,一开口便金声玉振,一抬头就眼高于顶,真是“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如魏晋士醉眄庭柯,目送归鸿。

精神贵族究竟是什么样子?没见过,我们猜想,大概也就是这副样子了。

我们当时虽然没笑出来,但也不太理解,到了“知天命”之年,我们才渐渐读懂了先生的深意,先生是在以个体美的姿态向我们开显历史之美,以美引导我们深入文化中国的根底。

他讲司马迁,我们第一次听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反复讲“究天人之际”,将历史之大美,开显出文化个体性的美学范式。

乍闻大美,如挨当胸一拳,有几分顿悟的感觉: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说!

传授“金针”之学

历史之美,有如锦绣,当以“金针”织就。

或曰“鸳鸯绣出予人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先生反之,惟以“金针度人”。“金针”是什么?是考据,是以怀疑主义来运用历史学工具,用一针一线绣出历史真面目。

在考据工具中,目录学堪称“金针”,我们选修了来师的古典目录学课。先生讲学,予人以美,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美的范式,还有一手好板书,也令人开了眼。

他拿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挥洒自如,可板式一清二楚,字走龙蛇,极其潇洒,可结体谨严,一笔不苟,宛如奇葩。后来我们才得知,原来先生年轻时,随启功先生学过书画,还参加过画展,偶尔也卖一两幅。但他志在学术,故于书画之道,未曾深造。然其才情学识聚于笔端,随腕流转,涉笔成趣,自有光昌流丽之笔传世,惜乎后学未曾拜识,只是遥想先生,当年英发,如何起画?

最叫人佩服的是,先生能把枯燥无味的目录学,讲得美轮美奂。

他用文化史的眼光看文献,用现代性来看古籍,从《七略》讲到《四库全书总目》,从历朝《艺文志》讲到民间藏书,从史官讲到书商,从版本讲到人物,从学术讲到政治,从文化风貌讲到文化传承,在目录学的坐标上,展开了一幅文化史的画卷……他讲起来滔滔不绝,音调铿锵,一字一句落在古籍上,叮叮当当,如打铁一般,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流丽宛转。

如今,当年背的那些书,都忘了,惟余八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这八字,就是“金针”。好酒都有年份,越老越醇,多年后,我们才懂得了它的价值。满坛好酒,但取一瓢,只饮一口,就那八个字,已够我们品味一辈子,此乃先生“金针度与”,织就锦绣史学,我们每见先生,都觉得先生长了一张“辨章学术”的脸,脸上有一双“考镜源流”的眼。

先生在“牛棚”里,一蹲四年,白天当农民,晚上做学者,四年里面,他整理了三部旧稿,还写了一本目录学方面的书。在学校里没有的自由,在“牛棚”里反而有。他说,农民啊,中国的农民真高明,他绝对不来批斗你。农民以为,这些人是先在这里放一放的,将来还有用呢!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来新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