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世上没有永葆“善政”的制度

原标题:潘维:世上没有永葆“善政”的制度

现代政治学强调从见识而非经典著作里生产知识。说法治的核心是司法独立,逻辑上自洽。但司法独立能催生什么结果?这不能靠思辨书本概念判定。香港政府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一直腐败,却已有了百年司法独立制度史。南亚大国都有司法独立制度,多数非洲和拉美国家也有,却并未产生与美欧类似的结果。说当代民主制的核心是竞争型选举制,逻辑上也自洽,但各地竞争型选举制的结果大相径庭。对比较政治学而言,问题不在于民主法治制度之“应然”,而在于通过实证比较说明为什么政治体制相似,结果迥异?

“民主法治转型”几乎成垃圾话题

冷战后兴起了“制度主义”或“制度决定论”潮流。什么是制度?制度亦称“上层建筑”,指的是重要的法律规定和政府机构设置。

唯心史观认为,政治体制是由聪明人“顶层设计”出来的,而且这种“设计”出的制度塑造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如此,乾隆时期几个聪明美国人制定的《美国宪法》决定了美国的命运乃至人类的未来。

唯物史观认为,制度是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塑造的。不是制度塑造历史,而是历史塑造制度。稳定的制度是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水到渠成”的结果。儒生王莽靠书本概念和价值观念治国,搞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是历史的笑柄。

书生制定“好法规”易如反掌,但政治家推出执行不了的法规会被百姓称为“脑袋被驴踢了”,丧失治理的威望。若硬要“闯关”则会激发“民变”。

制度决定论并非西学精髓,但冷战后掀起这个思想狂潮亦非偶然,既体现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的文明优越感,又是对欠发达国家的宣传策略和政治策略。

因为西方学界和政界不遗余力地鼓吹“制度决定论”,并鼓吹“先进”制度即“民主法治”。非西方国家的病症都被诊断为“专制和人治”,并开出同样的药方——向“民主法治”的“转型”。这种“转型”成了近20年来欠发达国家政治学界几乎唯一的话题——垃圾话题,研究制度运作的社会基础反而成了冷门。

郡县、科举、共和都是中华体制之重。但秦立郡县、隋开科举、民国创共和,分别仅14、37、38年就亡了。治国更靠睿智的大政方针、出色的政治路线、严谨的组织路线、明确的思想路线。立个“全面制度”解决不了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被解决了,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水到渠成”成为制度。世上没有一劳永逸决定国家命运的制度。能解决“主要矛盾”的大政方针和三大路线决定国家命运。美国也不例外,否则立宪80余年后不会发生血腥的大内战。

而今,“政治体制”概念变得十分神秘,无所不能。而政治体制又仅分成“民主法治”和“专制人治”两种。如此反智,政治学可以休矣。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善政   民主法治   善治   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