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考虑
治理现代化顾名思义是现代的东西。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挑战性。
具体讲,这种对多元价值观的认同和简政放权受到两方面的挑战:第一是思维方式上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由于地理和历史上的原因,倾向于一元论。中国地理上是封闭式的:中国东面和南面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面是蒙古高原,西面是沙漠,西南是喜马拉雅山。由于这一封闭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中国周边国家的发展水平低于中国,传统上中国人的思维是:“中国等同于世界”。中国人传统上认为真理和与之联系的权力只有一个源泉。
治理现代化在文化上的第二个挑战是中国的“大政府”传统。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欧洲、日本等国的封建制不一样。中国中央政府的权力远远大于欧洲和日本,是“大一统”式。中国用于国防的长城,以及用于农业的灌溉系统是世界上当时最发达的。这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办不到的。中国的情况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不一样。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建立起了同现在意义差不多的国家。而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直到一个世纪以前,只知道村庄、部落,而不知国家为何物。
中国人传统上这种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和“大政府”传统显然同具有多元思维方式、以简政放权为主要目的的治理现代化有所冲突。
治理现代化的前景
海外媒体对治理现代化的反应有的很兴奋,但有的对它的施行期望不高。这种情况同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内容有关系。
治理现代化是根据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非常复杂。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目前的发展状况本身的准确评估就不容易;另一方面同世界相联系的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又瞬息万变。因而,政府的放权是有步骤,有节制的。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重申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治理现代化这一方略是有很大灵活性的,既指出了国家在2020年以前的总的发展方向,又留有余地。
另一方面,以多元为内涵的治理现代化,是基于中国人民作为不同阶层有不同利益的考虑。但作为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国人民又有共同利益。因而,对多元价值观的认同也不是绝对的。这一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也有反映。
治理现代化不仅基于当前国家的需要,也受文化传统的制约, 特别是前面讲到的中国人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和“大政府”的传统。中国下岗工人会说:“现在国家不管咱们了”,而以个人主义为政治文化主流的美国则很难遇到这一情况。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人民心理的承受能力。
(作者为美国路易维尔大学政治学终身教授,陕西省“百人计划”学者)
责编/张潇爽 美编/李祥峰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