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 是一项历史任务(2)

核心提示: 未来城镇化重点,将是在稳住速度和节奏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提升质量,走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城乡统筹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国民经济基础单元的作用,使其成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链衔接延长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为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力支撑,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成败

关于顶层设计和城市规划

在去年九三学社的调研过程中,我曾经指出,科学做好城乡规划是协调推进城镇化的关键环节。从空间分布看,东部部分城镇资源环境矛盾加剧,中西部一些条件较好地区的潜力有待挖掘;特大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偏大,大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潜力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强宏观战略层面的统筹和规划。从规划执行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长远性,地方城乡规划频繁修编,成了3年规划、5年规划,远达不到法定的20年期限;二是缺乏全局性,忽视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周边城市协调;三是缺乏协调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失调,城乡和城市内部公共服务差距加大。不少城市贪大求洋,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各类“城市病”出现。从长远发展看,城镇化涉及数亿人迁移集聚、职业转变,对人口形势科学研判是城镇化科学布局的前提。如何对未来人口结构、分布、素质等变化趋势的格局和时间窗口进行研究和预测;如何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和国土整治工作,科学建立城乡规划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约束,合理规划产业、城镇空间布局;如何完善规划制定与变更多元参与机制;如何加强城市文化保护和传承,避免千城一面;如何从科学规划入手从源头上避免城市病;如何完善监督机制,增强规划的法律约束性等,都是在城镇化战略规划时必须解决的问题。《规划》对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原则和政策措施,但要将这个全局性和战略性规划落实到每个区域、每个城镇和每个部门的规划和政策上,切实解决上述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做大量的艰巨探索和研究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成都以科学规划为统领,实现多规合一、城乡“一张图”管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产业集中发展,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关于产业支撑问题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我国城镇化率若保持每年1%的增长,每年将有1300多万人口进入城镇。拉美、菲律宾等地城镇化的教训表明,大量农民涌向少数大城市且没有产业吸纳能力、缺乏就业机会,势必形成城市内贫富悬殊的格局,危及社会稳定。我国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存在结构性失衡,不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成为“穷城”、“空城”,而大城市往往存在“大而全”的问题,各类产业齐全,部分产业低效聚集,加之进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导致农民候鸟式跨区流动。若城镇化不打破以行政层级分配资源,重大抑小、产业布局失衡、粗放发展和资源浪费的惯性难有实质性改变。如何减少城市行政权力对市场机制的干预和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影响,分散大城市的部分功能,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如何统筹城镇体系和产业的布局,实现不同城市和城市群产业梯度分工协作;如何赋予县域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增强小城镇集聚生产要素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联动;如何保障进城农民的就业和劳动权益等,是改善目前城镇化产业布局结构性失衡状况、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硕]
标签: 县域   经济发展   任务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