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 是一项历史任务

核心提示: 未来城镇化重点,将是在稳住速度和节奏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提升质量,走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城乡统筹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国民经济基础单元的作用,使其成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链衔接延长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为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力支撑,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成败

去年底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不久前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个《规划》是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起点低、速度快,2013年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率已达53.7%,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在人口、产业、资源、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2011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目前,人口和土地仍是支撑我国发展最宝贵的资源红利,城镇化是一次大规模且不可逆的资源综合配置过程。多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习惯性越位参与甚至主导要素配置,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超出自身能力和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导致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从而更加强化了资源依赖、剥夺农村和农民的城市化路径依赖,使得经济社会转型的空间越来越少。如不尽快摆脱片面追求速度、圈地投资的强烈冲动和发展模式,势必带来更加悬殊的贫富、区域、城乡差距,造成更大范围的资源环境破坏,触发地方债务危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中央已经敏锐地认识到这些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提高发展质量。不久前国务院发布的《规划》,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确立了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强调要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未来城镇化重点,将是在稳住速度和节奏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提升质量,走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城乡统筹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国民经济基础单元的作用,使其成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链衔接延长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为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力支撑,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成败。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既不能生搬硬套某些国家某一阶段的做法或模式,也不能仅由中央几个部门、少数专家制定方案,否则难免陷入刻舟求剑、闭门造车的误区。必须一方面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摸索创新,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总结综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之前的农村改革、财税改革等经验证明,成功的改革多源自地方和基层充满活力的探索和创新。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地在城镇化实践中也创造了一些好经验。

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求很高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以往调研基础上,需要着重研究5个方面问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硕]
标签: 县域   经济发展   任务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