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环境不仅不会拖累经济,还将带动就业
文汇报: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关键课题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从矿物质能源向生物能源的转型。您对这一转型有何建议?
泽尔伯曼: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燃料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从农作物中提取生物燃料,例如通过甘蔗提取乙醚(酒精),通过玉米提取燃油等等,但这种技术在中国并不常见,因为目前中国的农作物更多地是为了满足居民的饮食需要,要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是提高粮食单产,只有提高粮食单产,才有更多的农产品用于提炼生物燃料。我的建议是,如果现阶段,中国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存疑虑,那么不妨用它们来提取生物燃料。第二,从树木等木本植物中提取生物燃料,目前这项技术并不成熟,需要许多前期研究,但这并不是一项高不可攀的技术,预计10至15年内可以取得突破。
在美国,生物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并不太高,目前只有15%左右,但在巴西,40%的燃料来自甘蔗提取的酒精燃料。但我对中国的建议是,你们不必复制美国、巴西的模式。中国人富有智慧,我最出色的学生都来自中国;中国现在也很富有,拥有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综合这两个条件,我认为,中国不必耗费大量土地种植生物能源作物,而应该将重心用在生物能源技术上。一旦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后,中国可以从南美、东南亚国家进口农作物原材料,然后从中提取能源。
文汇报: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称,中国的页岩气储量多于美国,为世界之最。有观点认为,页岩气将是解决中国碳排放问题的灵丹妙药吗,您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泽尔伯曼:我认为,中国最终将依靠页岩气来应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城市中的空气污染难题,但是这或许会旷日持久。此外,从现实角度看,中国已经建设了太多火力发电厂,其使用的主要燃料是煤炭,而燃煤是导致碳排放的主要原因。
我相信,页岩气将取代煤炭,成为中国的主要燃料。但是,页岩气并非十全十美,在我看来,它有三大局限:第一,开采页岩气将耗费大量水;第二,尽管页岩气的碳排放量比煤炭少,但它仍将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第三,页岩气的开采成本太高,将提高中国的能源价格。因此,虽然页岩气是一种相对环保的能源,但要真正取代煤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汇报: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90%。面对水资源紧缺问题,有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水价来减少使用,节约用水。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泽尔伯曼: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我有两点建议:第一,适当提高水价。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水价低廉,从而不会倒逼农民进行技术改造来节约用水;第二,对农业灌溉技术进行技术升级,采用更精细化的滴灌技术取代粗放型灌溉,减少水资源的无效利用与浪费。
文汇报: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治理环境往往意味着要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这可能会带来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下降、失业人口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很多欧美国家曾经经历过的阶段。您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是否是一道单选题?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状态,以最小的经济速度放缓的代价,换取环境的改观?
泽尔伯曼:我并不完全同意以上论断。首先,治理环境不仅不会拖累经济,还将带动就业;其次,上述问题只是发展中的阵痛,如果环境得不到根本治理,在经济上取得的成绩也将付诸东流。
谈到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我的观点是:从一开始,中国就应制定兼顾经济与环境的方针政策,并且在政策执行中体现精确、细化的特点。所幸的是,中国目前的科学发展观已经考虑到了这两方面问题。
除了科学合理的经济、环保政策外,中国还应该大力发展环境科学和技术。众所周知,好的环境政策是建立在发达的环境科学和技术之上的。只有实现科学的决策机制、高科技的环保手段,中国就能以较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生产效益。文汇报:作为经济学家,您长期关注环境、资源和经济之间的联系。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例高达10%。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测算,2004年至2010年这6年间,基于退化成本的环境污染损失从5118.2亿元提高到9701.1亿元。在您看来,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大气、水体、土壤三种污染中,哪一种对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大?
泽尔伯曼:毫无疑问,空气污染的负面效应最大,第二是水污染,第三是土壤污染。我曾多次前往中国华北地区,那里的空气污染形势相当严峻,而其产生原因是能源结构中煤炭比例过高,这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空气环境污染也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影响人体健康,提高了社会的医疗成本;第二,降低了生产率,从而导致经济缺乏活力;第三,提高了清洗成本,人们需要耗费大量水、电资源对其进行清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