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要务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新要求,可视为彰显思想力量、建设一流智库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是理论建设。智库建设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趋势,对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和内外政策作出系统的理论论证,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智库的理论建设成果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和根本要求,突出时代性和前瞻性;要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新变化,增强科学性和针对性;要善于运用新的文化载体和符合各阶层思维特点的话语体系,增强亲和力和引导力。理论建设的关键还在于为一些重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观点支撑,既要具有中国特色,又要能为外界所理解和接受。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有助于国际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中国学派”的形成。
二是战略研究。社会科学要把理论变成战略,要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工作中重大战略性问题加强研究。对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要能澄清“远虑”、摆脱“近忧”,解除“远虑”和“近忧”两难境地的困扰。要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形势走向,主要大国内政和外交走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要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与政治结构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的发展上,作出战略性的定位,形成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中国意识”。
三是社会引领。智库在社会引导上,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担当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智库要能在公共领域和社会公众中形成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利于凝聚社会向心力的正面引领。社会引导上的这种公共性、开放性与智库的社会责任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智库的专家学者在发挥社会引领作用中,要能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切实在精于引导亮点、勇于碰撞热点、善于解析疑点、敢于破解难点上,发挥思想的力量。智库的专家学者在引导舆论和民意上的这种独特优势,往往被称誉为“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既是智库建设的核心,也是智库声誉的标识。引领社会的崇高责任感,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灵魂所在。
四是政策建言。多出“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根本。智库不能坐而论道,要增强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建言献策,能够为各级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及其各类社会组织机构及时提出有的放矢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多出务实管用的对策和方案。
总之,“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就其要义而言,就是要尽显思想的力量,在理论建设上突出“中国学派”,在战略研究上彰昭“中国意识”,在社会引领上凸显“中国话语”,在政策建言上形成“中国方案”。
(作者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教授)
作者感言:
能入选《人民论坛》2013年“十大思想人物”深感荣幸。
思想的力量在社会转型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社会原有发展的惯性,社会现有改革的驱动,要以思想的力量为引力和导向。改革开放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解放所焕发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大地上生成的勃发活力、盎然生机,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思想的力量是以社会为基础、以实践为根基的。“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思想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基石的,思想力量的本质深刻地蕴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之中。思想的力量须臾不可离开当代中国社会和当今时代的实际,要时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思想脱离了实际,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思想的力量脱离了人民,至多只能是书斋中褪色的摆设。
思想的力量是以真理为追求、是以责任为目标的。在当代中国,思想的力量应该成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正能量,“坚持正确方向,发扬学术民主,鼓励科学探索,营造良好氛围”是思想的根本追求,也是责任的突出体现。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思想者的优秀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思想者优秀的品质、优秀的学风、优秀的文风、优秀的作风,应该洋溢于激发思想力量的全过程;思想者的人民意识、爱国激情、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应该成为焕发思想力量的永远的追求。
(人民论坛记者袁静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