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高压反腐、从严治吏,官员及公众真实想法(4)

(七)会不会减弱官员干事动力

超出半数的公众选择了“不会”和“较小可能”,共达54.99%;认为“完全会”和“较大可能会”的干部有37.4%,公众也有39.75%

调查发现,超出半数的公众选择了“不会”和“较小可能”(分别为37.26%和17.73%),共达54.99%,而选择这两项的干部总占比达58.1%(选“不会”的占11.83%,选“较小可能会”的占46.27%);认为“完全会”和“较大可能会”的干部有37.4%,公众也有39.75%(选择“不清楚”的干部有4.5%、公众有5.26%)。可见,在此问题上两个群体比例相当,看法较为一致。

但仍有一些细微分歧值得我们注意。比如,认为从严治官不会降低官员干事热情的公众有37.26%,但选择“不会”的干部只有11.83%,更多的干部还是较为审慎地选择了“较小可能会”。有受访干部表示,中央的政策部署本身没有过头,但在各地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过头之处,这影响了部分党政干部干事的动力。但正如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黄伟所认为的,“治官和改革发展并不矛盾,反而有利于改革发展,让为民务实清廉的官员脱颖而出,更多地填充不作为或腐败官员的空缺,也有利于为改革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大环境” 。

(八)能否为深化改革扫除障碍

53.23%的公众认为保持当前治吏态势,“较大可能”为深化改革扫除障碍,官员认同度更高,达84%

调查显示,超五成公众认为整治官风“完全”(19.36%)和“有较大可能”(33.87%)为深化改革扫除障碍。选择“不会”和“较小可能”的有42.29%(分别占比18.03%、24.26%),另有4.49%的人“不清楚”。与公众相比,超过84%的党政干部认为新一届中央领导层“打铁自身硬”,从严治官效果已经显现,持之以恒,“完全”和“较大可能”能为深化改革扫除障碍(具体占比41.22%和43.56%)。

对比分析可知,党政干部要比公众更加乐观,也更加认同中央从严治吏的效果。为何“被整”的群体反而喝彩更多?而受惠的公众却谨慎观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教授认为,“让公众在改革的过程中产生归属感和信赖感尤为重要” 。

(九)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了多少

选择“很多”、“较多”的党政干部占比达35.42%,八成多的公众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提升

“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了多少?”选择“有所提升”的党政干部有45.33%,选择“较多”和“很多”的分别为27.15%和8.27%,另有19.22%的党政干部认为“没有提高”。在参与调查的公众中,有49.84%的人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有所提升”,提升“较多”和“很多”的共有30.55%,“没有提高”的有16.51%,选择“下降”的则有3.1%。

公众和党政干部对党的治理能力的普遍提升,反应了社会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一年多工作的充分肯定,更体现了反腐倡廉系列举措的深得民心。

(十)制度建设能不能跟得上

超过五成的公众对从严治吏的制度化信心不足,只有53.21%的受访干部选择“完全能”和“较高程度能”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知,22.28%的受访公众认为制度建设能跟得上的“程度较低”,认为“不能跟上”的受访者有23.57%。也就是说,超过五成的公众对从严治吏的制度化、常态化持有疑问。这与仍有53.21%的受访干部选择“完全能”和“较高程度能”的调查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

整治官风能否避免昙花一现的运动式收场?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杨开封认为,治官政策与既有制度架构间存在的冲突,影响了官风整治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例如,在一些腐败案中,企业的走私与漏税行为之所以被地方官员纵容,是因为其结果可能促进经济发展。

而另一方面,质疑固然为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但质疑也只是开始,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问题解决制度完善,质疑才更有积极现实的意义。弥合“不信任裂痕”,凝聚“社会共同体”意识,需要政府带头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这样,现代政治文明才能有坚实的土壤,制度体制健全才会指日可期。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袁静)

责编/艾芸 刘建 美编/李祥峰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艳红]
标签: 从严   高压   官员   公众   想法